第一阶段(2009年底以前):对热点区域进行覆盖。重点开发行政中心应用、商业区应用以及工业区应用网络,提供低速移动性的无线数据、视频服务。目标是在政府机关、商业街区、车站、宾馆饭店、商务楼宇、大专院校等热点区域和南部新区、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建设200个WiFi接入点。
第二阶段(2010年底以前):显著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在主城区和主干道继续建设无线宽带接入点,完善技术手段和网络服务,并在无线宽带上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重点系统应用,实现政府、行业及公共业务的较为广泛的应用,市县城区范围内实现无线宽带上网。
第三阶段(2011年及以后2-3年时间)。对网络进行全面优化。在对城市网络覆盖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将发达乡镇纳入无线城市群的覆盖范围。同时,随着需求的增加和3G技术的成熟,在全城范围内实现无缝连续覆盖,基本满足所有语音、视频、数据全业务在高速移动应用中的需求。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无线城市”作为城市信息化和现代化的一项基础设施,已经成为衡量一座城市运行效率、信息化程度以及竞争水平的重要标尺,不仅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上网方式,而且还将渗透到公共安全、应急救灾、市政管理、办公商务、电子教育和其他市民服务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设“无线城市”,不仅是建设“数字亳州”的重要举措,而且是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协调,相互配合,全力支持“无线城市”建设。
(二)科学规划,分布实施。要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的要求,大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对亳州“无线城市”的目标定位、技术路线、建设内容、应用领域和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具体的建设实施方案,分步推进实施。
(三)加强研究,拓宽应用领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无线城市”产业带动效应,促进我市优势产业在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化应用等领域的发展;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广在移动办公、城市管理、应急联动等领域应用无线宽带网络,开发建立政府移动办公系统,提高城管监察、环境保护、社区卫生等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满足应急救灾所必需的快速响应要求,实现公安、消防、交管、城管、城建、急救等部门协同联动;积极开发无线网络公共服务应用系统,为市民提供多种公共信息、交通信息、远程教育等便民服务;加快发展移动电子商务,通过无线网络提供更加准确、快捷的市场商情、就业信息、旅游休闲等信息,逐步在货运物流、在线支付等领域提供无线网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