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工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创新型企业家培育工程,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显著提高创新型企业家数量和综合素质,培育形成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科研领军人才队伍、应用型技能人才队伍、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1.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围绕产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技术问题,组织科技人才进行攻关,组建产业和技术创新团队。探索创新型教育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体系。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引进优质职教资源,组建合肥职业教育集团,打造全国性的职业教育基地。引导在肥高校调整办学思路,围绕产业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实用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到2012年,全市科技活动人员达到6万人。
2.着力引进创新型人才。结合重大科技、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引进等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来肥创新创业。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5年内引进500名左右的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5年内吸纳1000名左右海外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来肥创业服务。启动“121”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推进“511”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消除人才引进特别是境外人才引进的制度障碍。
3.加强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以市场化、职业化和专业化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在国有企业中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对国有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全面实行聘任制、任期制、经营目标责任制和年薪制。加快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设立企业家服务机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创新能力培训。
(四)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环境,增强创新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提高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承载能力。
1.提升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服务水平。支持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科技企业、研发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到高新区发展,争取国家、地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在高新区实施,进一步提高研发机构密集度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聚度,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新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全面完成创新示范核心区6平方公里的建设任务,建成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中心,构建覆盖全省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网络、技术交易网络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网络,培育形成服务外包、动漫、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中小型科技企业等特色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到2012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值达到1000亿元,区内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5%以上。
2.增强开发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各开发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创新服务功能,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环境。支持各开发园区突出产业特色,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建设成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新站综合开发实验区集聚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强化县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接大产业、大项目和高新技术的能力,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促进配套产业集聚,形成特色园区。各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到2012年,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值所占比重达到60%,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高新技术产值所占比重达到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