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多元投入,建立完善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支撑和服务创新活动。
1.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强民营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软件园、大学科技园、海外学者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进一步扩大孵化器规模,完善孵化器功能。加强各级各类孵化器建设,建立特色孵化器,增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能力。围绕重点产业需求,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中小企业、研究开发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提高本地区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专业性公共技术平台。到2012年,市级以上孵化器和加速器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在孵科技企业超过1000家。
2.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创业孵化服务、科技信息咨询、技术经纪服务、科技成果交易服务、科技评估、融资担保、风险投资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发展和完善资本、技术、人才、产权、土地等各类要素市场,显著提升区域要素市场能级,增强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尽快扩大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和产业基金规模,初步形成具有区域中心城市特点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到2012年,融资担保、风险投资、产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亿元以上。
3.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以6平方公里科技创新示范区为依托,规划建设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启动安徽省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中心及展览展示中心、创新研发孵化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一批项目建设,到2012年,基本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建成科技成果转化、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专业技术服务、投融资、科技创业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七大平台。到2012年,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入库科技成果5000项、专家3000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总额达到5亿元以上。继续办好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使之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自主创新会展品牌之一。
(六)创新环境优化工程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基层的创新实践,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1.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把创新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崇尚科学、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城市文化。深入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大力开展科技人员学术交流、青少年发明创造、职工技能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2.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深入推进大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营造促进创新创业的政务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和信息化建设,保持合肥信息化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领先水平。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肥围绕自主创新举办理论和学术研讨活动,积极申办各类国家级科技论坛、区域经济论坛等,继续办好庐州讲坛。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工具,加大对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合肥和试验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