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在全市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
——到2010年在全市普遍建立比较规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解决农村公共卫生和农民看病就医问题。
——到2010年在全市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按照省的统一部署,在全市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有效降低药品价格。
——到2010年基本建立比较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坚持公益性质,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
2、主要健康指标:
——全市城乡常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到2010年达到76岁。
——婴儿死亡率:到2010年控制在8‰以下。
——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到2010年控制在10‰以下。
——孕产妇死亡率:到2010年控制在18/10万以下。
——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到2010年城市达到95%以上,农村达到90%以上。
3、主要疾病控制指标:
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200/10万以内,性病年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内;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达到80%以上,治愈率达到90%以上,有效治疗初复治涂阳肺结核病患者1.01万人以上;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7%以内,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全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4、卫生资源配置指标:
建立三级医院2个半小时服务圈、二级医院1个半小时服务圈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半小时服务圈,形成方便快捷的应急救治和转诊网络。至“十一五”期末,按全市500万预测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及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和医院床位分别达到1.27人、1.07人和2张。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与执业护士配置比例力争由2005年的1.31:1逐步调整至1.18:1。
三、“十一五”时期卫生发展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巩固粤东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地位
根据我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原则上不增加各级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为适应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中心区东延以及“三条经济带”建设规划,必须对城市中心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进行新的调整。市卫生局直属机构中,市中心医院的扩建工程按“两步走”方案实施,即近期在原址扩建,远期在东区择址建设分院;启动市妇幼保健院(市妇女儿童医院)、市卫生学校择址重建工程和市第三人民医院原址扩建工程;争取原地扩建或择址重建市皮肤性病防治院(市皮肤医院)、市中医医院;争取原地扩建市第二人民医院;争取启动市第五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建设工程。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要完成汕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原址三期扩建工程及汕大精神卫生中心东迁工程,启动汕大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原址扩建工程。
金平区、龙湖区、濠江区政府要科学整合和利用现有医疗资源。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南澳县政府原则上只举办一所综合医院、一所中医院、一所妇幼保健院和一所慢性病防治机构以及在每个乡镇举办一所卫生院,在每个街道设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点加强区(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站的基本设施和环境建设,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形成以当地区(县)级人民医院为中心、转会诊便利的区域医疗服务网,减少跨区域的转诊量,抑制诊疗成本过快增长。
推动疾病防治机构的整合。有条件的地区,可将慢病防治机构与同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合为综合性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现共享资源,降低服务成本,提高综合防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