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署自查阶段(3月1日-3月底)
3月上旬,启动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各市、县要按照农业部和省厅的总体部署,抓紧组建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存在的质量安全突出问题开展自查,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贯彻执行情况开展自查,为下一步的集中整治工作打好基础。
(二)集中整治阶段(4月1日-11月底)
一是开展监督检查。组织开展“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农业部门要联合工商、质监、公安等有关部门,对农药市场集中进行清理整顿,加大对禁限用农药清理检查力度,对农产品违规生产行为及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地区加强检查。
二是加强例行检测。全面加大监测力度,扩大监测品种,增加监测频次,2009年省厅将开展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三次,种子、肥料、农药、农业环境和食用菌专项监测各一次,对24个主要名特优产品(名单见附件2中的“重点产品”)产区进行重点监管并纳入省直接监控范围。市、县都要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业投入品和主要农产品残留监控计划,重点开展对主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农业投入品的监测和监督抽查。
三是推进综合执法。全面加强农业执法,重点推进县级农业综合执法,加大农药监管、植物检疫执法力度,强化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水平。选择部分县开展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推动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开展,提升综合执法能力,通报表扬农业执法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四是及时查处曝光。针对执法检查和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法进行严厉查处。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和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假劣农资的行为,集中曝光一批违法违规企业。
五是强化督导整改。省厅组成督导组,不定期对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各市县也要采取不同方式开展督导和执法检查,对于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督促相关单位或个人及时进行整改,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六是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两账两票一卡一书”等质量保证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指导规模种植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生产企业,完善生产档案、投入品使用记录等各种追溯制度;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规范“三品”认证行为及生产管理制度。
(三)总结提高阶段(12月)
各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进行总结,写出书面报告,12月5日前报省厅专项整治暨执法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部和省厅将分别对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属地责任
省厅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和执法年活动,成员单位包括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发展计划处、财务处等。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为“整治办”)设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负责执法年活动日常管理协调工作。
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组织机构,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并抽调得力骨干组建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要对本行政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履行日常监管责任,将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逐级落到实处。省、市农业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与服务,派出督导组,落实工作方案,对重点地区和重点案件要做到现场指导、督查督办。
(二)细化整治方案,突出工作重点
各市、县农业部门都要制定详细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和要求,明确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做到有阶段安排、有重点活动、有检查指导、有责任追究、有总结提高,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在完成本地重点任务的同时,各地要梳理出当地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一并整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三)加强协调配合,及时报送信息
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涉及的范围广、因素多,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系统内配合,强化与外部门协调,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为确保信息沟通顺畅,从2009年3月开始,各市农业部门要分别于每月12日和27日下班前向厅整治办报告工作进展情况,整治办汇总后,分别于15日和30日报农业部。报送材料要综合各整治行动参与部门的信息,有综述、有查处情况、有产品合格率等量化指标,及时体现进展和成效。重大案件及突发事件,应立即上报。各有关单位要密切联系,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反馈情况。
(四)强化技术培训,营造社会氛围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工作,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科学用药;加强农业投入品经营人员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依法经营意识;加大科学施用农药培训力度,指导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各地农业质检机构要为整治活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提高水平,确保检测质量,省厅将于8月份举办一期检测技术人员培训班,并对承担例行检测任务的质检中心进行业务考核。
要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专项整治内容和禁限用农药知识及农产品安全消费等相关知识,形成强大宣传声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