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商务“新农村商网”、农业“一站通”为依托,推进“新农村商网”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组织、科技、信产、农业、供销、广电、移动电信等部门和单位的农村信息资源,规划建设集“信息发布、交易对接、咨询互动”三大功能为一体,市级信息服务中心,区县信息服务站,乡镇信息服务分站,村和农产品流通主体信息点紧密联系,以镇(乡)、村信息员队伍为保障,纵向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横向连接全市重要农产品流通市场和企业的农村商务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各级商务、信产、农业、供销等相关部门要建立规范的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和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全市农产品产地信息数据库,采集农业信息,加强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销售、运输等方面信息采集、整理、加工和分析,畅通城乡信息交流渠道,实现城乡信息双向互动。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广播电视、乡村信息终端等载体,及时发布各种市场信息,通过商务信息服务网络为农产品生产经销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实现全市农商信息资源共享,以信息化推动农村流通发展,促进农民购销,为发展优质农业和订单农业提供市场导向。坚持试点推动、分期建设原则,2009年完成区县试点工作,2010年逐步在全市推开,初步建立全市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九)建立和完善“农商对接”、重大问题会商、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长效工作机制
以城乡一体商贸网络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农商对接联络机构,建立农业生产组织与商业营销企业便利连接的“农商对接”机制。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搭建“农商对接”平台,创新“农商对接”方式,完善工作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商对接”活动,组织产销对接,发挥商贸流通的桥梁纽带作用,发展农副产品直接采购进入零售终端或消费品直供农户的新型流通模式,在条件较好的地区探索B2B(Business To Business)、B2C(Business To Customer)等电子商务流通模式(农业生产加工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交换的电子商务流通)。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流通“产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农商双赢。建立由分管领导主持,各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对全市城乡一体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建设及流通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会商,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机制。由工商部门牵头,各有关方面配合,以信用建设为核心,采集记录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的履约、日常经营活动情况和违法行为记录等信用信息,建立信用档案,做好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依据信用优劣设定标准,将商品交易市场划分为不同信用类别,实施不同的监管措施,激励守信行为,惩戒失信行为,促进经营者守法经营,诚信经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