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积极推广安全生产“示范工程建设”。每个县树立3-4个乡镇、4-5个企业、4-5个学校、4-5个单位,每个乡镇(街道)建立4-5个安全村(社区)。安全生产责任书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签订到每个员工、居民和农户。年内100%的乡镇达到安全生产示范乡镇标准,安全村基本达标。每个企业至少要创建2个安全生产示范班组和5个安全生产示范岗。
11.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结合各行业企业特点,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具体是: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管理人员职责、安全目标管理、安全生产考核、安全生产奖惩、安全投入及安全费用提取、教育培训、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安全生产工作例会、事故报告和管理、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管理、危险作业管理、现场安全管理、领导带班作业、防火、安全设备设施管理、车辆管理、电气安全管理、危险作业安全管理、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特种设备管理、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管理、防暑降温、防寒保暖、职业卫生与职业病管理、安全设施“三同时”、相关方安全管理、安全档案管理、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安全生产信息报送等30项基本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所有岗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在现场上墙上架;建立安全会议、安全组织、安全投入、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生产安全事故、安全工作考核与奖惩、安全防护用品、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置预案、重大危险源、安技装备、机动车辆、特种设备、特殊工种人员、职业卫生等16本安全管理基础台账。
12.进一步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通过自查自评、初审复核、分类整改、考核验收等步骤,对全市企事业单位进行安全级别评定;级别评定作为评优评先、企业信用、资质管理、安全许可等的前置条件。建立实施奖惩激励机制和安全绩效工资制度,将企业领导、车间班组负责人、一线员工的经济利益与规章制度执行、安全生产绩效挂钩,安全绩效工资应不低于员工收入的40%,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自觉性。
(四)深化安全生产“信息化年”建设,完善安全生产信息平台
13.继续深化安全生产“信息化年”建设。启动州、县市两级安全生产信息平台节点建设。完善州、县市、乡三级及企业安全生产信息网络,保证安全生产信息准确、快速传递和较大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能够快速启动,州、县市两级110、119、120、122、州矿山救护队实现联动。
(五)以隐患排查治理为中心,建立重大隐患分级管理和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机制
14.按照“全面覆盖、健全制度、彻底治理”的要求,扎实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到每个员工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建立“三违”企业黑名单制度,开展隐患拉网排查、挂牌整改、档案管理、追踪督办,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重大安全隐患实行州、县(市)、乡镇(街道)三级挂牌督办。对重大隐患实行跟踪督办、逐项整改销号。各级行业安全监管部门要制定本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和评估制度,加大隐患排查治理监管力度,落实监管措施,提高隐患整治率,对无视法律法规、治理安全隐患不力的,依法严肃处理。各县市、各部门、各企业单位在第一季度完成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复查登记,建立完善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档案,落实重特大事故隐患分级公示制度。各县市财政预算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治理公共安全事故隐患。
(六)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社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