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育培训平台。建立健全市、县和企业三级培训网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新培训形式,引导企业自主培训。认真组织企业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经营管理者培训、专项技能培训以及创业辅导培训活动,着力培养一批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计划2009年全年培训各类人员2万人以上。
5.技术支持平台。充分利用各类技术创新机构和科研单位,搭建技术支持平台,开展技术指导、技术诊断、技术论证、技术咨询等活动,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在工业园区和创业基地,创造条件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引导社会资金,逐步建立各类研发、检测、模具、信息中心,实现技术共享、资源互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完善好国家已扶持平台的建设,并发挥其效益,力争2009年再争取国家平台项目2个以上。
(四)继续努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服务水平
今年,非公有制经济服务水平的提高着力点要放在“六个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上。
1、联系互动机制。要继续按照《关于建立市领导联系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制度》(赣市办字[2008]87号)的要求,加强与非公企业的联系,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反应,吸收和反映他们的合理化建议与要求。继续坚持和完善各地、各部门帮扶企业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联系互动,及时地掌控非公经济运行动态,分析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把握非公企业发展脉搏。
2、综合协调机制。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不断加大工作协调力度,增强综合协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一方面大力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在全市形成推进能人创业、实施成长工程、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把营造环境作为发展非公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切实做到优质服务、依法管理。另一方面,紧紧抓住国家关于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及《
江西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的出台实施,依托我市丰富资源优势,研究出台符合各地实际的具体扶持政策和措施。
3、督查落实机制。一是树立服务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为非公经济提供“高效、便捷、公开、周到”的服务,各县(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对非公经济的准入和促进发展大开绿灯,做好服务,杜绝一切刁难现象的发生;二是实施重点企业挂牌联系制度,不断提高各级各部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质量和意识,尊重、支持和放手发展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的环境逐步形成;三是坚持政策执行不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