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豫政[2009]20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据此安排2009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各省辖市、省政府各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发展信心,把握总体要求,立足于应对危机这一首要任务,突出“一抓三保”,即抓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细化实施意见,明确责任单位,强化协调联动,以奋力拼搏的精神状态,积极在变化的形势中抢抓新机遇,在逆境中发展和培育有利因素,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保持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态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计划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另行下达。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二月二十二日
河南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8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经济调控调节的方向和重点,坚持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着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加强薄弱环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保持了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态势,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8407.78亿元,增长12.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305.39亿元,实现利润2150亿元,分别增长19.8%和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00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62.55亿元,增长23.2%;出口总额107.14亿美元,增长27.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9.1亿元。“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落实16项惠农补贴100.5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编制了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实施了一批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改造中低产田186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74亿斤,增产25亿斤,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改造建设县乡公路7500公里、通村公路8200公里、危桥1.13万延米,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9.5万户,解决了266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盲点村”电网改造,新建和改造农村便民超市1.16万家。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30元,实际分别增长8%和6.5%。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围绕培育壮大工业主导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实施了866个重大工业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074亿元。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积极支持150户服务业重点企业发展,在郑州、洛阳等5市开展了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文化、金融、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旅游总收入超过1500亿元,入境旅游人数突破100万人。节能减排迈上新台阶。淘汰了1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和一大批铁合金、电石、刚玉等落后生产能力,关闭小煤矿30个。现役单机12.5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及5万千瓦以上供热机组全部完成脱硫设施改造。13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稳定运行、达标排放,新建污水收集管网678公里,20个县级生活垃圾处理场升级改造工程建成投用,新增污水、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46.5万吨和3122吨。对210家“双高”企业进行了综合整治,完成了113个水源地规划编制及集中整治工作。预计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5.5%和6.2%,均为“十一五”以来最大降幅。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局面。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稳步实施,预计城镇化率达到35.9%,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郑汴产业带开发建设全面启动,一批重大项目陆续落地。制订了“郑汴新区”建设规划和中原城市群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加快黄淮四市发展的政策措施,四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豫北、豫西豫西南地区加快发展。7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土地流转、村镇整治等专项改革深入推进。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5亿元的县(市)达到23个,超10亿元的县(市)达到8个。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成就。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36.8亿元,231个项目建成投产,133个项目开工建设,超额完成年度建设计划。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商贸、文化等各类非工业企业改制全面启动,省直厅局85%的所属企业进入改制程序。实施了126个企业战略重组项目,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2家。国有艺术表演团体聘用制改革全面展开,第一批8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精简省级行政审批项目142项,取消降低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156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39项。适时适度疏导价格矛盾,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水管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交通、农业、科研机构等领域改革迈出新步伐。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实际利用外商投资40亿美元、省外资金180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7%和18%。社会事业发展呈现新面貌。落实资金72.1亿元,对农村中小学生继续实施“两免一补”,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标准,解决农村中小学取暖问题,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完成了6593所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充实工程。完成了177所农村初中校舍和202所城镇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实施了65个中职、17个高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我省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5%。河南大学进入省部共建行列。改造了53个县医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新建改造了80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认真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改造了一批基层计生服务基础设施,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4.97‰。扩建改造了7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了10个县级“两馆”(图书馆、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和3911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成了3800个农家书屋,实施了8000个行政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2000个行政村体育健身工程。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果。“十大实事”全面完成。出台了全民创业实施意见,加大了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新增城镇就业120万人。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补差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18个省辖市全覆盖。新建、改扩建1091所农村敬老院,五保集中供养率达42%。省属国有煤矿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346.6万平方米、竣工278万平方米;新建和配建廉租房25万平方米、5000套。完成了1056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和2.1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106万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城市、农村食品抽检合格率分别比上年提高5.37个百分点和11.29个百分点,药品监督网络覆盖所有乡镇和行政村,97.2%的行政村实现药品配送进村。全年各类事故和死亡人数均下降20%以上。对口支援江油工作成效显著,首批193个援建项目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