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课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德育课程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8〕7号)和《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京教德〔2007〕6号),发挥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各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教育部德育大纲要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和《哲学与人生》等必修课程,同时针对首都地区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选修课程,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德育课程体系。要加强德育课改革,改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积极探索德育课在社会实践和班级活动中的新形式,探索在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实现德育手段的多样性。
(2)文化基础课程
各校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9〕3号)要求,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必修文化基础课。积极探索并实施分层次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指导并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同时根据学校特色、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兴趣、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开设选修课程。
(3) 体育与健康课程
各校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9〕3号)要求,开设体育与健康必修课程。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2.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