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目前全市硒砂瓜、设施蔬菜、枸杞、马铃薯、小茴香、养鸡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各县、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示范区”和“三个百万亩”高效农业建设,引导组织农民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山川、区域劳务合作,加强硒砂瓜种植、设施温棚蔬菜生产、枸杞采摘等大规模用工的对接,最大限度吸纳农民工就地就近实现就业。一是在硒砂瓜产业的发展上,全市百万亩硒砂瓜种植、销售,季节性安置劳动力1.6万人;二是在蔬菜产业的发展上,全市设施蔬菜种植17万亩,大田蔬菜3000亩,安置劳动力4.5万人;三是在枸杞产业的发展上,全市27万亩枸杞种植、采摘,安置季节性输入劳动力5万人,吸纳本地劳动力1.4万人。四是在经果林、马铃薯、小茴香、饲草等种植业的发展上,可安置劳动力0.3万人。同时,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大力支持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三)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增收渠道。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机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组织方式,采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组织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农村危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农田水利建设、草原围栏、电网改造、乡村道路、农村清洁能源、人畜饮水、农村中小学校、乡镇卫生院、文化设施等建设,为农民务工增收开辟新的渠道。今年,市上重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压力。一是实施“塞上农民新居”和农村危房改造安居工程,新建“塞上农民新居”示范点10个,改造建设土坯房2万户;二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和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抓好灌区沟道治理、渠道防渗衬砌和山区引水补灌工程,改造卫宁灌区3万亩盐渍化土地;三是建设通村油路196公里;四是完成生态移民新村6个,改造危窑危房5000户;五是落实兴仁供水和乐台、九塘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项目;七是其它建设工程,包括电网改造、农村中小学校、乡镇卫生院、文化设施等建设。以上这些项目的建设,可大量使用当地农民工,直接增加项目建设地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务工增收开辟新的渠道。
(四)大力扶持企业恢复生产,稳定就业岗位。一是狠抓项目建设,增加农民工就业岗位。力促自治区重点工业项目和我市新建、技改、扩建工业项目建设速度,项目建成投产后,用工应优先安排我市农民工,根据企业接纳或安排农民工的数量,政府按照比例给予一定的奖励。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增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和大中型企业对稳定就业的导向作用,尽可能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要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组织培训等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因特殊原因要减员的,须经主管部门同意,以避免大规模裁员。对参加失业保险并及时足额缴费的失业农民工,要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并提供再就业服务。二是狠抓政策落实,扶持企业尽快恢复生产。积极落实区市促进企业恢复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对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给予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扶持,帮助其渡过难关。对于大量使用农民工的重点骨干企业,贷款贴息、用电补贴以及税收减、免、缓等优惠政策要继续不折不扣执行,鼓励企业正常生产,确保企业增效不减员。三是狠抓制度建设,鼓励中小企业二次创业。引导中小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完善中小企业贴息管理办法,扶持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扩大投资规模,创建品牌产品,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二次创业;对重点支持的民营企业、纳税大户和产值、税收增幅较大的企业,根据实际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用一定比例的地方留成税收奖励企业,帮扶企业做大做强,增加农民工就业岗位。四是狠抓招商引资,吸引有实力客商来卫创业。充分利用交通、资源等优势,强化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有实力的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中卫,快速带动一、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五)强化优惠政策落实力度,支持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对农民工实行与城镇人员同样的优惠政策,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支持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条件的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种养业,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各金融服务机构要拓宽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覆盖面,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抵(质)押标准,帮助农民工解决创业资金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