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应急厕所。一方面要改造广场、公园、体育场内的固定厕所,另一方面要按照卫生、防疫及景观要求,建设暗坑盖板式简易厕所,平时则为绿化草地。紧急情况时还可以调运一定数量的移动式应急厕所。
六是应急物资储备用房。为保障紧急情况下避难场所内抢救物资和灾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可利用分布在广场、公园、体育场内的管理用房和配套设施,作为食品、救灾品储备和发放管理的办公用房。
七是应急卫生防疫用房。预先指定部分广场、公园、体育场管理用房和空地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站,可进行临时救护处理,必要时再转入附近的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八是应急消防系统。为减少因破坏性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的火灾损失,场所内各地段均应设有消防设备。要坚持按照消防部门的要求,平时定期检修,发生灾情时立即投入使用。
九是应急广播系统。要安装覆盖整个场所的广播系统,平时播放背景音乐,供市民休闲、娱乐,发生灾情时,可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及时向灾民发布震情灾情等有关信息,对灾民开展防震减灾、地震应急、自救互救的宣传教育,制止地震谣言的传播,稳定避难场所内的社会秩序。
具备上述9种功能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平时可作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场所,用于向全社会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提升市民的防震减灾理念,提高市民自救互救能力。
五、市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初步方案
一级避难场所4个,分别是中山公园(包括市体育馆球场)、东河启明北路健身广场、西河全民健身广场(包括西河体育中心)和韶关学院体育场等,总面积16.4万平方米,按照人均1.5平方米应急疏散面积来计算,能安置10.9万人应急避险。
二级避难场所18个,分别是市政府广场(包括前,后广场)、北江中学体育场(高中部)、市一中体育场(初中部)、田家炳中学体育场(初中部)、田家炳中学体育场(高中部)、韶关学院医学院体育场、韶关市高级技工学校球场、市九中体育场、市五中体育场、市十二中体育场、市十四中体育场、新津小学体育场、铁路一小体育场、铁路三小体育场、赖新小学体育场、至和汤邓淑芳小学体育场、火车站前广场和西河桥头市民公园等,总面积12.61万平方米,按照人均1.5平方米应急疏散面积来计算,能安置8.41万人应急避险。
六、市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试点建设步骤和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