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力发展科技生态农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实施农业“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工程,积极推广稻鸭共作、秸秆气化、发酵床养殖、防虫网覆盖等生态农业技术,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和资源高效利用。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人员学习赵亚夫活动,深化农技人员与高效规模农业基地结对挂钩活动,推进农业科研单位“挂县强农”、农业科技专家“驻村富农”工程建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积极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农牧结合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95%以上,化肥施用量(折纯)减少到每公顷250公斤达到生态市创建标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到2012年,建成省、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达50个。
二、主要措施
1. 加强规划先导。按照“三大板块”、“七条走廊”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市、辖市区、镇高效农业发展规划,明确设施农业发展重点,对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千亩以上的高效农业规模基地项目,逐一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实施主体、建设内容、资金来源和建设计划。
2. 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优先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带动农户增收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社、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建立土地流转三级市场体系,对单宗流转300亩以上、未获省财政补助的土地流转,市和辖市区一次性各给予25元奖励。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农机、科技等各类资金,重点支持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千亩以上的高效农业规模基地项目,对市区标准化菜地和高标准菜地建设每亩分别补贴1000元和3000元。安排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市级引导资金,对高效设施农业项目实行竞争立项招投标制,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扶持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在农业投入中的导向和撬动作用。
3. 强化服务指导。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实行技术人员挂钩项目和包村进户,建立村级农业服务站点,建设“功能完善、机制灵活、运转协调、农民信赖”的新型镇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推行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施肥施药、农机作业“四统一”,努力打造网上促销、“为农服务城乡直通车”等各类新型销售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农机和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积极推进统防统治,扩大农机应用领域,提高农机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