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通知

  三、产业综合配套发展区。以长沙河西、姜畲-泉塘生态产业园为中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以夏铎铺、石亭、梅林桥、沧水铺、袁家铺等镇为中心,建设乡镇工业园,为城市产业配套。发展与本地矿产资源条件匹配的低污染加工业、与本地农业生产匹配的农产品深加工业。

  四、城乡休闲产业协同发展区。以浏阳河生态农业园、绿心生态产业园、河口生态产业园、金霞生态产业园、云峰湖、空灵岸生态产业园、仙庾岭-婆仙岭-大京休闲产业园为中心,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推广跳马、暮云、云田、昭山和柏加的花木产业、蔬菜和水果种植产业,科技农业种植与休闲旅游结合发展。

第四章 城市群区域统筹发展战略

第一节 功能拓展区域



  考虑长株潭核心区经济联系方向、未来能源原材料等供给关系及大生态、大交通格局建设的需要,构建功能拓展区域,承担起核心区向外的功能扩散和对核心区的功能补充。

  一、区域范围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市域,益阳市的资阳区、赫山区、桃江县,娄底市区和双峰县,岳阳的湘阴县和汨罗市,面积30122平方公里。

  二、统筹发展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持续发展。以资源环境容量为基础,保护水源、森林、湿地等重要资源,构建较为完备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整体。

  ---突出核心,点轴发展。强化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作用,沿重要交通线路、经济走廊实施点轴开发,促进城市发展由空间极化到空间扩散转变。

  ---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加强长株潭城市群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尤其要利用娄底、益阳的能源优势,岳阳的港口优势,促进城市间功能互补,形成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功能拓展区域划分
  北部促进发展区:包括汨罗、湘阴两县。主要拓展港口物流、循环经济、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功能。加快实施退垸还湖、移民进城(镇)和防洪体系建设。
  西部综合发展区:包括益阳市区、桃江县,娄底市区、双峰县,宁乡县、湘乡市、韶山市、湘潭县的部分。主要拓展与核心区联动的能源原材料和旅游等功能。加大涟水污染治理,对水府庙及周边地区实施统筹管理。

  东部优化发展区:包括浏阳和醴陵的大部分。培育沿319、320和106国道的特色小城镇带。提升花炮、陶瓷等特色产业,推动乡镇企业入园,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南部协调发展区:包括攸县、茶陵和炎陵。主要拓展与核心区联动的能源和旅游等功能,加强和衡阳的联系,打造南岳-酒埠江、云阳山、炎帝陵-井冈山等精品旅游线路。

  四、重点城镇定位
  宁乡:长株潭城市群的先进制造配套产业基地和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浏阳:中国花炮之乡,长株潭城市群的高新技术产业、传统特色产业和先进制造配套产业基地。

  醴陵:绿色瓷城、湘东门户,长株潭城市群的传统特色产业基地。

  攸县:长株潭城市群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茶陵:长株潭城市群的红色旅游和特色农业基地。
  炎陵:炎帝文化深厚的生态旅游城市。
  韶山: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知名旅游城市,长株潭城市群的红色旅游服务基地。

  湘乡: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工业基地和休闲旅游城市。
  湘阴:长株潭城市群的先进制造配套产业基地和深水港口。
  汨罗: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全国主要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屈原文化旅游基地。

  桃江:长株潭城市群的新能源基地。
  双峰:长株潭城市群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五、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促进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协调发展,集中发展重点镇,不再新增建制镇。

  六、城乡统筹措施
  规划4个城乡统筹示范区,包括韶山市、醴陵市区及周边乡镇、望城县城及长沙河西北部乡镇、攸县。实施乡镇通外道路工程、乡镇信息网络工程、技术推广与就业培训工程三项城乡统筹重点扶持工程。

第二节 东部城镇密集地区



  考虑到湖南梯度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和湖南东部城镇密集地区之间的密切关系,将该地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形成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娄底、益阳、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

  一、区域范围
  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娄底、益阳、衡阳八市的主体,是全省交通区位、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最好的地区。

  二、空间发展结构
  形成“一核三带辐射联动”的空间构架。
  一核:指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
  三带:
  ---岳阳-长株潭-衡阳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是长株潭城市群对外联通带动湖南发展最重要的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进一步扩大南北向综合交通走廊的优势,聚合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长株潭-益阳-常德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是长株潭向西辐射带动湘西北地区发展的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引导城市群制造业沿长沙-益阳-常德快速路带状布局,打造西线工业走廊。

  ---长株潭-娄底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是长株潭向西辐射带动湘中地区、进而带动湘西地区发展的城镇产业聚合发展带。重点提升沿线湘潭、湘乡、娄底等城镇的能源原材料工业。

  三、重点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
  岳阳:湖南省的北门户、中南地区的石化工业基地、长江中游重要节点城市、长株潭城市群能源基地。推动石化产业从化工原料向制成品方向发展,发展以钢铁产业原材料、农产品为主要门类的物流业,和益阳、常德联手开展环洞庭湖治理。

  衡阳:湘南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湖南省综合制造业基地。建设衡茶吉铁路和高速公路,重点打造衡山-炎帝陵-井冈山精品旅游线路。重视湘江衡阳段的航道和港口建设,规划衡-邵-怀铁路,预留衡阳-娄底铁路通道。

  常德:湘西北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全省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和制造业配套基地。发展商贸业和物流业,增强带动湘西北地区发展的作用。打造长沙-常德-张家界旅游黄金走廊。

  益阳:长株潭城市群新能源基地和休闲旅游服务基地。重点推进桃花江核电站建设,成为长株潭、全省乃至更大区域内的新能源基地,建设区域性休闲旅游基地。

  娄底:长株潭城市群向湘中、湘西辐射的重要节点城市,能源原材料基地。培育钢铁行业与长株潭城市群机械、汽车产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改善对外陆路交通。

  四、产业分工与布局
  坚持突出优势、错位发展。长株潭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岳阳以石化工业为主导产业,衡阳以综合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常德以农产品深加工和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益阳以新能源工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娄底以能源、原材料工业及配套工业为主导产业。

  构建娄底、衡阳原材料工业与长株潭先进制造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长株潭核心区不再新建、扩建火电厂,在周边地区发展火电、水电以及风电、核电等新能源,为长株潭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撑。将烟草、食品工业引导至常德、湘潭,农产品物流和商贸产业调整至湘潭、衡阳、常德,将湘钢的扩建调整与岳阳、娄底的钢铁产业调整相结合,将株洲的石化工业部分调整至岳阳。

  五、交通建设
  构筑联通全国、辐射全省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综合交通体系和综合枢纽体系,构建或提升湘江-长江水运通道、黄花机场空中通道、京广陆路通道、洛湛二广陆路通道、沪昆陆路通道、长渝陆路通道等六条区域对外通道。建设内部复合公路走廊,发展中心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改造低等级交通网络,加强农村地区与城市的联系。发展城际轨道交通,远期建设长沙-宁乡-韶山-湘乡-湘潭、长沙-浏阳、株洲-醴陵、长沙-湘阴、长沙-汨罗、宁乡-益阳、娄底-衡阳的区域快线。加强港口资源整合,推进港口经营一体化发展,发展港口保税物流,提高湘江岳阳-衡阳段航道技术等级,形成以岳阳港、长沙港为核心,湘潭、株洲、衡阳、湘阴港、汨罗港等港口为补充,功能明确、层次分明的港口体系。加快机场扩建改造,新建衡阳机场、岳阳机场。

  六、生态保护建设
  重视幕阜、罗霄、武陵、雪峰山脉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保护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等,加强沿湘江干支流生态廊道建设。建立湘江等河流上下游城镇排水口和污水口的协调机制。整合排污口,上下游城镇在行政边界处进行取水口和排污口调换,形成污水排放口在下游、取水口在上游的格局。不具备调换条件的上下游城镇应明确城市取水口上游2000米,下游200米范围内严禁设污水排放口。建立和完善森林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强化森林资源消耗控制。

第五章 城市群发展支撑体系

第一节 产业发展

  一、产业体系建设
  全力发展战略性产业,积极培育先导性产业,稳步提升基础性产业,限制和退出劣势产业,构建“两型”产业体系和产业发展导向机制,发挥高新技术在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和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

  ---战略性产业,包括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新能源设备制造、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旅游业。

  ---先导性产业,包括高新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环保节能、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科技农业。

  ---基础性产业,主要包括钢铁、化工和有色冶金。---限制发展产业,主要包括低于5000千伏安电石产业、土焦产业、小煤炭、小化工等。

  ---强制性退出产业,主要包括高能耗、高污染等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严重、预期效益低的产业。

  二、产业空间布局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