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通知

  长株潭城市群临近洞庭,通江达海,水陆空交通途径四通八达,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矿藏资源种类繁多,储量大。位于湘江下游,地势平缓,光、热、水资源丰富。地貌条件多样,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高,具有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旅游胜地的基础条件。

  二、约束因素
  基于季风气候、地貌特征以及能源结构,大气环境相互影响,污染物难扩散,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质容易积聚,形成酸性降水。城市以湘江为纽带联系格局,三城距离近,排污江段与取水江段交错,水资源调度和水质保护存在协调困难。森林覆盖率虽高,但目前的树种结构不尽合理,森林和植被生态效益有改善的余地。历史形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第二节 规划与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协调性分析



  本规划根据城市规划法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遵循相关条例、法规、标准,对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研究和安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个方面,符合法律及法规和政策的要求,妥善处理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育间的关系。

第三节 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带来的正面影响包括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划定,规范城乡的开发行为,防止对生态敏感区的破坏;生态园区建设将起到增绿、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湘江及其支流,特别是株洲清水塘、湘潭下摄司和竹埠港地区的环境综合治理,将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问题;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资源能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以紧凑空间结构建设城市,能够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本规划实施后的关键负面影响在于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仍要占用一定土地资源,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由于规划既考虑了当前急需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根据长远发展的要求,对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安排。因此,本规划的实施,将改善长株潭生态环境质量,为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第四节 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措施

  一、法规保障
  以国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系列法规与政策为依据,根据对 “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和长株潭城市群具体情况,提出和完善相关法规,将资源利用、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保育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大执法力度,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落实执法责任制,实行环境稽查制度。建立健全监督制度。以新闻媒体为桥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对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与发展决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

  二、行政保障
  进一步完善综合决策机制,实现各部门协调科学决策,协调区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依法建立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协调各种各类规划内容。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与城镇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衔接、互相补充。建立生态环境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

  三、政策保障
  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准入政策。鼓励发展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和第三产业。限制高耗能产业外延扩张,禁止发展高污染产业。实行严格的退出政策。结合区域实际,公布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设备、产品和企业淘汰名录,强制淘汰规模不经济、污染严重的涉镉、涉砷及其他重金属企业(生产线)。

  四、经济保障
  健全环境投融资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投入。运用产业政策引导社会生产力要素流动,鼓励利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设项目。

  五、技术保障
  积极开发、引进、推广先进适宜技术,促进清洁生产,组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与废弃物资源化。推行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经济运行模式,探索建设长株潭循环经济城市群。推行农业生物质废弃物循环利用,建设循环型农村。

第七章 规划的实施

第一节 核心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指引



  将长株潭核心区划分为五类政策区,实施不同的政策引导。一、振兴扶持地区。主要包括株潭南部农业地区、湘潭西部地区和鹤岭地区。通过政策倾斜和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在项目、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一定的区域优先权,尽快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发展提升地区。主要包括长沙经开区、麓谷高新技术产业区,株洲栗雨工业园、田心高科园、航空城,湘潭九华工业园、双马工业园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通过产业集聚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尽快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极核与节点。

  三、发展转型地区。主要包括株洲清水塘工业区、湘潭竹埠港、下摄司、汨罗新市和湘乡花亭等循环经济园区。探索城市群循环经济新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示范,尽快实现发展转型。

  四、战略储备地区。主要包括具有潜在高端功能的东部空港和高铁车站地区和西北综合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充分识别其战略价值,加强省市两级协作控制,防止破坏性开发。

  五、特色保护和新兴功能发展地区。指具有重大自然和文化价值,需要强化特色保护与以新兴功能发展的地区。如三市结合部的绿心地区。

第二节 核心区建设发展时序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城乡功能组团的发展时序按照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和远景规划控制。

  2010年以前,三市中心城区紧凑集约发展,有序引导示范区建设,科学提升绿心区价值,规划控制东部空港地区。湘潭西进北拓、东联南接;株洲北联西接、东控南进。

  2015年以前,三市中心城区采取存量改造优化和增量相结合、点面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着力建设空港新城,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20年以前,通过新兴组团的增量创新,带动旧城地区和传统乡村地区的存量转型,构筑高效率基础设施平台,形成符合 “两型”社会要求的城乡建设模式。

  远景期,三市核心区形成网络化、生态型、组团式城市连绵区,构筑完善的内外畅达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系统,进入新旧城区、城乡区域共融联动发展阶段。

第三节 近中期建设重点地区



  近期选择重点区域“一江五区”,先行启动探索,提供示范。 “一江”,就是湘江生态经济带,北起长沙月亮岛,南至株洲空洲岛,全长128公里。是城市群的核心生态轴线。加强湘江污染治理,启动长沙综合枢纽工程。重点抓新河三角洲、南湖片、滨江新城和株洲东岸、湘潭西岸等片区整体改造,整治岳麓山、昭山、法华山、金霞山和洲岛景观,精心打造一条集生态、文化、居住功能于一体的百里长廊。

  “五区”,包括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五大示范区。

  ---大河西示范区。以长沙河西先导区为主体,纵向自长沙岳麓高新区、高校区至坪塘,打造引领两型产业和技术发展的 “硅谷”。横向自长沙开福区霞凝、岳麓区麓谷经宁乡玉潭镇、菁华铺乡至益阳沧水铺镇,沿金洲大道和319国道两侧布局,构筑以长沙高新、金洲,益阳高新,常德德山等为核心区域的先进制造业走廊,重点发展机械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辐射带动益阳、常德等地区发展。

  ---云龙示范区。包括株洲云龙和清水塘两个板块,云龙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临空产业,打造内陆城市国际化平台,积极配合老城区改造提质,着力提升城镇功能;清水塘依托循环经济试点,加速污染治理、土地置换、提质改造,5-8年根本改变面貌,成为发展新型产业、改造老城区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昭山示范区。自长沙暮云,沿芙蓉南路至湘潭昭山、易家湾,往西至湘潭九华。低密度、高品位、保护性开发,保留自然山体、植被、稻田,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引进国际组织分支机构、地区总部,举办国际论坛和博览会,打造生态经济区。九华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

  ---天易示范区。位于株洲天元区和湘潭县易俗河之间,沿着天易公路两侧布局。发挥株-潭两市的绿色空间隔离和交通通道的作用,防止两市城区空间连绵发展。重点发展机电制造、食品加工、环保、现代物流等产业,培育生态示范功能,建设成为株-潭协同发展的标志区和引领区。

  ---滨湖示范区。包括岳阳湘阴、汨罗、长沙望城的部分区域和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发挥水运、港口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设长株潭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再生资源产业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健康休闲服务基地。

第四节 规划实施保障

  一、强化规划的统筹作用。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依法强化区域规划的总体统筹作用,作为区域内各类各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依据。加强区域规划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和衔接。依据经批准的区域规划和所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五个示范区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要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将用地纳入城市建设用地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各级政府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具体工作方案,把各项任务落实到年度计划,加强区域规划实施的综合评估和监督。

  二、设立高效协调的行政管理机制。组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领导协调委员会,在“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的原则下,统一规划和推动城市群建设,强化省级事权的协调管理。建立区域协调机制,鼓励跨市联合开发、利益共享。完善建设项目审核的分级管理制度,加强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内建设项目以及区域性影响建设项目的省级审查。规划确定的省级战略资源地区,由省政府与地方政府联合审查和实施监管。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资源产权、价格机制改革,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探索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完善环境同治体制,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流域生态保护、跨界污染防治及重金属污染治理。建立产业退出补偿机制、产业布局引导机制、“两型”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有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等方面突破,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保障体系。创新耕地保护、林地和湿地保护、征地用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组建新的投融资平台。建立城乡统筹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户籍、就业和社保等制度。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