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1000个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增沼气用户15万户。启动行政村“村村通”互联网宽带工程。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1000个。
负责领导:马正其。
实施单位:市农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信息产业局。
(十一)加快大足玉滩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解决200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负责领导:马正其。
实施单位:市水利局。
(十二)完善主城区电网。全市农村电网改造面提高到90%。
负责领导:黄奇帆。
实施单位:市电力公司、市发展改革委。
(十三)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8000公里,乡镇和行政村公路硬化率分别达到85%、40%。提速实施“两翼”1280亿元交通建设计划。开工建设涪陵至丰都等4条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奉节至巫溪等13个续建项目,沪渝高速公路重庆段、绕城高速公路全面建成通车,渝湘高速公路通达黔江。建成寸滩二期、涪陵黄旗码头,整治嘉陵江航道68公里,推进船舶标准化改造。
坚持公交优先,推进公交体制改革,优化城区公交线网,完善公交安全服务考核评价体系。整治运营车辆的违章行为,维护良好交通秩序。
负责领导:凌月明。
实施单位:市交委、市公安局。
(十四)完善县乡运转最低财力保障机制,市级以上财政转移支付重点向“两翼”区县(自治县)倾斜。对5个少数民族区县(自治县)继续执行地方税收全留和增值税增量返还政策;“两翼”其余12个区县每年税收增量市级部分全额补助当地;对“一圈”的14个近郊区县特色工业园区税收增量市级留成部分,全额补助所在区县。产业投资基金向“两翼”特色工业园区倾斜。建立对口帮扶捆绑考核机制,确保帮扶区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一定比例支持受助区县(自治县)政策落实,援建标准厂房5万平方米以上。
继续执行市级财力支持区县(自治县)城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政策,使其尽快成为县(区)域经济中心,增强其统筹城乡能力。
整合市级资金10亿元,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
负责领导:黄奇帆。
实施单位: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市经委、市扶贫办。
(十五)坚持开发式扶贫、开放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相结合,完成2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减少建卡贫困人口10万人,实施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5万人。
负责领导:马正其。
实施单位:市扶贫办。
(十六)6月底前全面完成规划剩余移民安置1万人。组织实施承接对口支援规划,实现招商引资250亿元。加快建设移民培训就业基地,新增城乡移民就业5.5万人。有序启动三峡后续工作,逐一研究并努力解决移民搬迁安置的遗留问题、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移民长远的生计保障等问题。加强三峡库区175米试验性蓄水的安全监测与防范,落实责任,严防死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负责领导:谭栖伟。
实施单位:市移民局、市国土房管局。
(十七)抓好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天然气石油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600亿元。建设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突出抓好工业投资“一号工程”重钢环保搬迁和信息产业“一号工程”惠普400万台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项目。着力推进中电科2条6英寸芯片生产线、日月光电子、国虹手机等项目,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产业,加快推进北部新区、西永微电园和永川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力争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迈上1000亿元台阶。着力攻克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自动变速器等关键技术,增强零部件配套能力,增加自主品牌。扎实推进长安年产250万台发动机基地、贝卡尔特10万吨轮胎钢帘线等重点项目。汽车摩托车研发要以产业政策为导向,把重点放在小能耗、多功能、经济耐用的农村市场需求上。以完善天然气石油化工产业链为核心,重点推进MDI一体化、川维30万吨醋酸乙烯、蓬威石化PTA等重大项目,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技术含量和成套水平,重点实施重型铸锻、特种船舶、轨道交通、风力发电等重大项目。继续推进西南铝冷连轧、为国产大飞机配套的厚板工程等项目,促进材料工业上档升级。
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关停小火电机组10万千瓦,淘汰小水泥100万吨。
整合5亿元提振经济特别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有市场前景、科技含量较高的重大技改项目。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暂停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
负责领导:黄奇帆。
实施单位:市经委、市信息产业局、北部新区管委会、市财政局、市物价局。
(十八)完善物流园区功能,拓展物流服务产业链,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和专业市场,物流收入增长15%。做大会展经济,启动西部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和重庆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
负责领导:周慕冰。
实施单位:市商委、市发展改革委。
(十九)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建8个市级都市工业园,办好10个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培育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市级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助金增加到1亿元。新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10个,全年担保发生额达到200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8%。
负责领导:黄奇帆。
实施单位:市中小企业局、市财政局。
(二十)把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实施22个重大科技专项,建立50个产学研联盟。新培育2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100个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培育5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15个企业中试、孵化基地,发展100家科技中介机构。实施科技保险分类补贴,风险投资规模扩大到50亿元。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办好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和“百家国际知名研发机构重庆行”活动。大力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创新人才政策,优化人才环境,引进20名海外知名专家、1000名高层次紧缺人才,让重庆成为西部地区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