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领导:童小平。
实施单位:市科委、市科协、市人事局。
(二十一)高质量完成城市空间战略规划,加快都市区控制性详规修编,全面完成主城两江四岸滨江地区城市设计。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促进城市片区有机更新。开展区县(自治县)城乡总体规划、镇乡规划试点工作。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管理,通过容积率的阳光运作、规范管理,确保规划严格实施。严格主城“四山”依法管理。完善乡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能。抓好一批农民新村规划设计,保护民族民俗村落。
高品位规划建设空港新城、西部新城等主城拓展区。
负责领导:凌月明。
实施单位:市规划局、市建委。
(二十二)开工建设东水门、千厮门大桥,建成一批大型换乘枢纽和停车楼场。新建主城排水工程三极管网100公里。
启动一批区县“城中村”改造试点。抓好城乡接合部综合整治。推进住宅小区化建设、物业化管理,改善社区环境。
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支持区县(自治县)团购普通商品房用于拆迁安置。建设廉租房80万平方米,建成农民工公寓25万平方米。促进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开发建设,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成康居农房3万户,改造农村危旧房3万户。
负责领导:凌月明。
实施单位:市建委、市市政委、市规划局、市国土房管局。
(二十三)拓展主城数字化城市管理范围,启动区域性中心城市数字化管理工作,开展垫江、梁平、潼南等中小城市数字化管理试点。
加强市容综合整治,提升城市街道环境品质。加大对机场、火车站、码头、广场、步行街的综合整治力度,拆除违法建筑,规范户外广告和占道经营。
负责领导:凌月明。
实施单位:市市政委、市信息产业局、市规划局。
(二十四)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倡导节约环保型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严格执行项目环保准入和区域限批制度。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制度。强化工业污染在线监测,制定限量排放和消耗的精确计量标准,推进重点行业100项重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开展总量减排指标交易试点工作。深入实施环保“四大行动”。完成主城20户污染企业环保搬迁。推进三峡库区第二批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开展梁滩河等流域综合整治。
负责领导:凌月明。
实施单位:市环保局、市经委、市市政委。
(二十五)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实施城区绿化、城周森林屏障、高速公路景观林带工程,完成造林350万亩,新增城市生态林100万平方米、城市绿地300万平方米。建成城市公园10个、社区公园40个,确保鸿恩寺森林公园、龙头寺公园建成开放。
负责领导:马正其、凌月明。
实施单位:市林业局、市园林局、市交委。
(二十六)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设立,标志着重庆站到了内陆开放的前沿。要高起点规划,大马力建设,大力度招商,探索构建水空、水陆联运的有效机制,使之尽快成为符合国际惯例、成本低、回报高的对外开放大平台。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批保税物流仓库和加工贸易标准化厂房,构建港区信息监管平台。
适时调整完善外经贸促进措施,及时兑现出口退税政策,增加外经贸融资担保资本金,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提高外贸企业保费补贴标准,降低出口汇率风险,为企业渡难关提供帮助。优化出口结构,资助出口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扩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名特优农产品出口。积极开拓非洲、中亚、中东和西亚市场。主动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培育全国服务贸易重点企业5家、服务外包骨干企业20家,鼓励设立境外接单中心,服务外包总收入力争增长20%以上。支持先进设备、技术和资源进口。
推动汽摩、机电、建筑建材等优势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海外工程承揽,带动本地产品出口。鼓励企业抓住时机,实施境内外战略并购。支持企业集群式对外投资。推进圭亚那博赛铝矿、利比亚住房、韩国工业园、老挝农业园、苏丹一揽子工程等一批在建海外项目。建立与中央企业共同承揽海外业务和劳务的协作机制。
负责领导:周慕冰。
实施单位:市外经贸委、市规划局、市交委、重庆海关、北部新区管委会。
(二十七)北部新区要以建设内陆开放示范区为契机,在投资贸易、要素集聚、市场运行、科技创新、管理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制造基地,确保实现工业产值1400亿元。
负责领导:童小平。
实施单位:北部新区管委会。
(二十八)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施绩效工资,提高贫困学生补助标准,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公平发展。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建成5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300个中小学校塑胶运动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8%。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试点,建设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6所,组建4个行业和区域职教集团,打造3个公共实训基地。全面推进“重庆高校西部教育高地行动计划”,加快特色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新增2— 3个博士授予单位,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70万人,13所高校如期入驻大学城。推进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老年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切实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