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在宏观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的背景下,市政府党组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部署,科学谋划、部署在先、行动在前,确保本届政府工作开局良好。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4.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0.4%。
一是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分别于2008年4月、9月和12月推出系列适应性调控措施,解决出口受阻、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能源供应保障等问题。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的“两个转变”,把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中心,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重庆科学发展的难得机遇,及时形成关于贯彻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工作部署的《意见》。按照中央“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高起点、长眼光、宽范围策划一批大项目,大力度出台一批好政策,推进一批关键领域改革,争取中央新增预算投资42亿元,配套落实新增贷款300亿元。及时采取财政补贴、价格干预、加强市场供应等措施调控物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全年涨幅控制在5.6%以内。这些积极的应对措施,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以大开放促大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精神,谋划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目标和举措。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获国家批准,成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加工贸易转移重点承接地、直航台湾口岸。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招商,成功举办知名国企重庆行、知名民企重庆行、跨国公司投资重庆等十大经贸活动,2008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上年2倍多,利用内资增长96%。新引进世界500强9家,惠普PC制造等重大项目落户重庆。成功举办“德中同行一走进重庆”等文化交流活动。35个区县与沿海发达地区结成姊妹对,项目合作资金达716亿元。
三是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编报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着眼重庆长远发展设计了争取中央支持的“12+10”政策建议,积极争取国务院领导和国家部委的支持。与34个国家部委、中央企业签订统筹城乡改革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争取到全国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和统筹城乡商贸、扶贫开发、环境保护、信息化、金融创新等试点。统筹推动“一圈两翼”发展,市级财政对31个远郊区县(自治县)各补助2500万元用于完善城市功能,筹资50亿元帮助“两翼”16个区县(自治县)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一圈”区县对口支援“两翼”区县(自治县)越作越实。农村土地交易所挂牌营运,全市一半的区县和乡镇、37%的行政村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站。建立全国劳务电子商务平台,努力为农民工办好7大类26件实事,开展农民工新居工程试点,办好“农民工日”活动。九龙坡、垫江、梁平三个试点区县在规模经营、劳务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四是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工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健运行、持续增长。打造“6+1”产业体系,重点推进九大产业集群,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5亿元,工业园区投入产出强度分别提高22%、2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8.2%。努力保持投资消费双拉动的强劲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3%。完成三峡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重组,大足汇丰村镇银行开业,2008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1%、19%,不良贷款率下降到3%左右。启动“四大专利推进工程”,大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实施100项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和15个重大新产品产业化项目。全面启动环境保护区域限批,抓好重点项目的节能减排及生态建设,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降低,全社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3.5%,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上年增加4天,主要河流和饮用水源水质保持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