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加快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积极引导农户、农业经营组织、工商企业、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成为适度规模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运行机制,推动同类合作社联合与整合,探索“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复合经营模式。继续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带动范围广、竞争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发展各类种养大户、贩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加快培养现代农业创业和经营人才,全面实行学生免费就读大中专院校、电大、农广校等农林水专业的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农地流转、技能培训、技术进步、基础设施等方面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业。
4、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机制和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粮食安全。把解决大宗农产品卖难问题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多管齐下,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深入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县强镇强村工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三大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柑橘、杨梅、茶叶、西瓜、西兰花、笋竹两用林、青蟹等主导产业的市场优势和规模效益。用好上级扶持政策,加大对特色蔬菜、水产、水果、毛竹、种苗花卉等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区域化布局,科学编制农业用地发展规划,支持发展集约化、设施化、生态化、标准化的种植业、畜禽饲养和水产养殖。深入实施“兴林富民”工程,积极改造提升特色林业。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631”工程和“借力发展”战略,落实并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用地、金融等政策,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着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强品牌整合,对获得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和省级品牌的农产品,实行工业品牌奖励同等政策。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以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为依托,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多种形式的促销会展平台建设,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运输、检验检测等流通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减免农产品运销环节收费,长期实行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深入实施农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5、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建设,推广“一卡一点一服务”,拓展信息、技术、机械、农资配送、资金结算等服务内容。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严禁假冒伪劣商品流向农村市场。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力度,着力构建一支精干、高效、稳定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队伍,支持各类经营性农技推广组织发展。完善农民信箱等信息服务平台网络,加强市场调查、预测和信息发布,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6、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加大科技自主创新力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试点,加快发展农业高新科技产业,高标准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积极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科研机构和农技人员参与农技创新,建立“科研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基地”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模式。加强适用技术和技术模式研发攻关,力求在种子种苗、农机农艺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标准化、农作制度、质量安全、设施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