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完善农村中小学空间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任教待遇,多形式开展城市教师下乡支教,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在继续实施中职三大类免学费政策的基础上,从2009 年起对就读其他专业的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 4000 元的中职学生免学费。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加快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到2012年每个乡镇都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待遇,鼓励大中专医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文化,完善文化服务设施和网络,到 2009 年每个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85%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文化俱乐部,农村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提高到 98%以上。保护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百镇千村种文化”、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到2012年创建小康体育村1500个。推进城乡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均衡发展,保障农村育龄群众生殖健康,促进优生优育。
20、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能转换、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积极稳妥开展试点。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先保后征”,保障水平原则上不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力争2009年参保率达到90%以上、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4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基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扩大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的覆盖面,实现养老保险市内畅通转移。完善以“低保”为重点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加快建立城乡“低保”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五保户、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制度,做好因灾因病和因子女就学造成生活困难家庭的生活救助工作,扩大慈善救助覆盖面。
21、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以提高低收入农户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为中心,全面实施小康行动计划。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门路,大力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来料加工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确保有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至少有 1 人实现稳定就业或从事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业。推行下山移民与示范村、“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建设相结合,每年完成下山移民5000人以上。完善帮扶制度,建立市扶贫基金会,加大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结对帮扶力度。深入实施南北协作工程,拓宽协作空间,扩大合作领域,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
22、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按照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继续推进中心镇扩权改革,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则放”的原则,通过授权或委托的形式,赋予中心镇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加强中心镇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中心镇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改革,遵循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建立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条件、以准入制为基本方式的户口迁移政策。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