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积极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抓住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全方位参与长三角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深入实施“回归工程”,引导更多的在外台州商人回乡投资创业。创新外资利用方式,加强出口基地、开发区(园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大力引进对产业升级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通过深化与国际友好城市的合作,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台州人资源,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有实力的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积极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快建立稳定、多元的资源基地,融入生产要素全球配置体系。
六、优化需求结构,加快构筑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的新局面
19、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注重发挥投资对供给的改善作用,充分发挥投资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加快基础性、环保型和公共服务型项目的开发建设。充分运用规划、土地要素配置、技术和环境标准等手段,引导和推动社会资金投向现代产业、自主创新、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和社会民生等领域,坚决制止资源消耗大、污染重、效益低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加强土地要素保障。创新征地、供地、用地、管地机制,科学开发利用沿海滩涂和低丘缓坡,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和土地复垦,积极盘活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20、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开拓和巩固国际市场,推动优势企业多形式建立健全国际营销网络和创建国际品牌。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大先进技术装备和紧缺资源性商品进口力度,支持企业利用有利时机并购国外企业特别是资源型企业。切实改变依靠数量、价格竞争的外贸增长方式,积极引导企业调整外贸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强化企业自主品牌建设,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对和处置贸易壁垒的水平。
21、促进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加大城乡就业培训力度,积极开发城乡就业岗位,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到2012年,低保农户除外的80%以上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超过 4000 元(其中椒江、路桥、温岭、玉环等地超过 6000 元),70%以上城镇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07 年当地城镇低保标准的4 倍。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建立健全与台州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能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进一步稳定群众的消费预期。要通过构建多层次商贸服务圈,建设城乡一体的商贸流通网络,加强消费文化的引导,促进医疗保健、文化、教育、休闲等消费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