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健康重庆”的决定


  六、重视精神健康

  (一)创造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抓好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健康心理教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村综合文化站(室)、每月每村放1场电影等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唱红歌、跳坝坝舞、摆手舞、打腰鼓、舞龙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市民喜闻乐见的、具有重庆民间特色的文娱活动,市民经常参加文化体育活动人数比例超过60%。净化网络环境,优化文化环境,打击“黄、赌、毒”。严格网吧管理,让青少年远离垃圾信息。控制各类影响市民身心健康的出版物和不文明、不健康信息。强化社会志愿服务,到2012年,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市总人口比例达到8%。

  (二)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普及大众精神卫生知识,组织群众性精神卫生宣传活动。加强对学校师生、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的心理问题干预和心理矫正。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市民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通心理援助免费热线电话。在60%以上的城市社区和学校、30%以上农村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所有高等院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三)开展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加强精神卫生机构和医院心理专科建设,抓好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组织重点精神疾病攻关,及时收容、治疗精神疾病患者。在全市新建1所安康医院,开设心理专科的三级综合医院达到80%,全市心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人数达到5000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0.15‰。

  七、营造健康环境

  (一)开展城乡卫生创建活动。到2012年,国家卫生区(县城)覆盖率达到30%,市级卫生城区(县城)覆盖率达到85%。实施“城乡清洁工程”,逐步实现垃圾定点堆放,家禽家畜圈养,农舍内外整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全面开展卫生镇(街道)、生态卫生村、卫生单位创建工作,建成市级生态卫生村200个。

  (二)加快农村改水改厕。建立水源性疾病评估预测体系,建设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常规监测体系及数据信息系统。大力开展农村改厕工作,抓好粪便无害化处理。推进农村改厕385万座,新建改建农村卫生厕所69万户。

  (三)加强四害预防控制。坚持每年开展春秋季统一灭鼠和夏季灭蚊、灭蝇、灭蟑螂活动。重点整治农贸市场、食品加工业、建筑工地、垃圾站等四害孳生部位。建立全市和区县级四害密度监测、危害评估网络和直报系统,提高专业化防治水平。到2012年,85%的城区、55%的城镇四害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农村四害密度明显降低。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