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连南县涡水中低山区滑坡、崩塌高易发区。本区位于连南县中部,属中低山区,面积20.70平方公里,工程地质岩组有层状较软变质岩组,基岩风化较强烈,风化残坡积层厚0.5-6米,一般为2-4米,基岩露头多见于人工边坡上,植被发育,自然坡角20°-50°,人工坡角30°-75°,人工坡高2-25米,属无护坡不稳定危险斜坡,极易产生地质灾害,多形成顺层滑坡。
区内有地质灾害点14个,其中崩塌2个,滑坡12个,危害程度重大级1个,一般级13个;地质灾害点密度0.68个/平方公里。易受地质灾害影响村庄1个。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诱发地质灾害因素是削坡建房、开垦林地、山顶种植、破坏植被、暴雨等。该区以往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73万元。目前该区内的涡水镇必坑村横径移民安置点、涡水村委大洞村、瑶龙村委塘凹村仍受滑坡隐患威胁,险情规模为中型。
6、连南县大麦山-阳山县黄岔-英德市波罗丘陵、溶蚀洼地、中低山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高易发区。本区位于连南县的东南面、阳山县的北部和中南部、英德市的西北角,属丘陵、低山、中高山区、溶蚀洼地,面积1316.54平方公里,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松散冲积及残坡积土体、层状较软变质岩组、层状较软红层岩组、层状较硬碎屑岩组、层状强岩溶化硬碳酸盐类岩组、块状较硬-坚硬侵入岩组。山区沟谷可见基岩出露,沿线公路基岩风化中等,岩溶发育中等,总体上基岩风化较强烈,风化残坡积层厚0.5~30米,植被一般较发育,自然坡角25°-60°,人工坡角50°-70°,人工坡高5~30米,未进行有效的护坡,属不稳定危险斜坡,极易产生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区内有地质灾害点2197个,其中崩塌215个,滑坡167个,泥石流4个,危险斜坡1个,地面塌陷1810个;危害程度重大级29个,较大级50个,一般级2118个;地质灾害点密度1.67个/平方公里。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诱发地质灾害因素是人工削坡、暴雨等,易受地质灾害影响村庄30个。区内以往地质灾害已导致死亡39人,伤8人,直接经济损失731.24万元。
7、英德市英城-大站丘陵、平原崩塌、滑坡高易发区。本区位于英城镇至大站镇一带,属丘陵-平原地貌,面积76.22平方公里,工程地质岩组主要有砂、砾石双层土体、层状较软红层岩组、强岩溶化硬碳酸盐类岩组、块状较硬-坚硬侵入岩组,基岩风化强烈,风化残坡积层厚0.5~5米,山坡自然坡角25°~60°,人工坡角50°~85°,人工坡高3~10米。另外,本区是城市发展区域,水利设施较多,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大,受暴雨影响易失稳,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塌陷等地质灾害。
区内有地质灾害点24个,其中崩塌15个,滑坡9个,危害程度较大级7个、一般级17个,易受地质灾害影响村2个,重要地质灾害点2个,较重要地质灾害点6个。地质灾害点密度0.32个/平方公里,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及塌陷,诱发地质灾害因素主要是削坡建房,溶洞及由暴雨等。该区以往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85万元。
8、清新县禾云-龙颈-浸潭-英德市大洞-黎溪中低山、丘陵崩塌、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本区属中山、低山、丘陵区,面积1485.66平方公里,工程地质岩组有砂、砾石、粘土多层土体、层状较软变质岩组、层状岩溶化较硬碳酸盐类岩组、块状较硬-坚硬侵入岩组,基岩常出露于沟谷底,风化残坡积层厚1.5~15米,植被发育较差,自然坡角25°~45°,人工坡角45°~80°,坡高3~20米,绝大部分未进行有效的防灾治理,属不稳定危险斜坡,强降雨诱发易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区内有地质灾害点566个,其中崩塌284个,滑坡272个,地面塌陷4个,泥石流6个;危害程度重级9个,中级76个,轻级357个,已无危害点124个;地质灾害点密度0.381个/平方公里,易受地质灾害影响村有8个,较重要地质灾害点7个,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诱发地质灾害因素是削坡建房、公路边坡开挖、开垦山地破坏植被、暴雨等。该区以往已发地质灾害已导致死亡121人,伤11人,直接经济损失497.14万元。
9、英德市白沙-佛冈县汤塘低山、丘陵、平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间歇溢水带高易发区。本区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和平原区,总面积791.93平方公里。工程地质岩组主要有砂砾粘土多层土体、层状较软变质岩组、层状较硬碎屑岩组、块状较硬-坚硬侵入岩组等。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自然坡角15°~45°,岩石风化强烈。本区主要致灾载体残坡积层发育,厚度一般为5-20米,地质构造较复杂、岩石(层)节理裂隙较发育,在人工边坡上极易形成崩塌灾害。植被在局部地段发育较差,人类工程活动频繁,活动项目主要有道路交通建设、削坡建房、矿山开采等。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