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的意见
(凉府办函〔2008〕306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中低产田土改造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和绿色产业集群,把我州建成全省最大的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实现新增3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提出如下意见。
一、我州耕地及中低产田土改造现状和发展潜力
(一)耕地资源现状。
我州土地资源丰富。据土地详查,全州耕地面积765.76万亩,人均耕地1.70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由于地貌地形特殊,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普遍存在“陡、薄、瘦、蚀、旱”和“冷、烂、串”等问题,耕地土壤肥力低,坡耕地多,土壤沙化进程加快、粗骨性强,导致中低产田土比重大,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一遇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较大威胁。
(二)中低产田土改造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州开始实施大规模的中低产田土改造,以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土保持、扶贫开发、现代烟草农业农田建设、国土整治等国家投入为主体的项目先后实施建设并持续至今,较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我州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项目实施涉及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牧业、农机、农能等部门,投入大、牵涉面广。从1989年到2005年,仅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两个项目就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面积443万亩,投入资金11亿元(其中财政投入8.3亿元)。我州中低产田土改造虽然开展多年,但由于中低产田土量大面广,项目建设改形的多、改质的偏少,改后耕地维护不善等原因,全州实际中低产田土面积所占比重仍然很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然较低。这种状况远不适应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