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责任分工
(1)牵头单位:市农委、林业局、农发局、国土资源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2)参与单位:市财政局、发展改革委、粮食局、综改办、林业局、水利局、广电局,相关新闻媒体等。
四、组织“神农杯”创业竞赛
1、目标任务:力争全年获市政府表彰奖励5000人(户)左右,年农业开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亿元左右。
2、主要措施
(1)广泛宣传发动。明确县区组织指导创业竞赛活动的领导和办事机构,落实奖励资金和工作经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开展广泛持续的宣传,对市政府公布的相关文件进行大量翻印,在各乡镇、各集市、各行政村公开张贴,促使创业竞赛有关规定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研究创业模型。市竞赛办协调各专业协会,根据各县区实际认真调研,拟定科学实用的种养加创业模型,经有关专家论证后对外发布,供创业者选择参考。充分利用农民工创业园的政策,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
(3)制定实施细则。市人事局、农委、劳动保障局按照《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神农杯”创业竞赛活动的通知》要求,抽调专人负责,明确竞赛考评办事机构,研究出台考评实施细则,为创业竞赛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4)群团组织推进。各级共青团、妇联组织发出创业竞赛倡议,开展专项活动,采取扎实措施,推动广大青年和妇女开展创业竞赛。
(5)政府引导扶持。市长奖励资金切块安排160万元,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切块安排200万元,作为“神农杯”创业竞赛活动市级配套扶持资金。
3、责任分工
(1)牵头单位:市农委、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2)参与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林业局、粮食局、广电局、商务局,团市委,市妇联,相关金融保险机构、新闻媒体等。
五、建设大宗农产品基地
1、目标任务
(1)优质粮生产基地:优质粮基地500万亩,认证绿色、无公害粮食基地150万亩。
(2)生猪养殖基地:生猪年饲养量580万头、出栏365万头,母猪存栏17.9万头。规模养殖场(户)7800个,年出栏生猪159万头。
(3)皖西白鹅养殖基地:年饲养量1980万只。实施“2468”工程,培养年均效益2万元的养殖场(户)200个,年均效益4万元的150个,年均效益6万元的100个,年均效益8万元的50个。种鹅场发展到25个。
(4)名优茶生产基地:茶园总面积45万亩,年产值6亿元。其中,六安瓜片茶园基地15万亩,年产干茶2200吨,年产值5亿元;霍山黄芽有机和绿色认证茶园12万亩;舒城兰花茶园6.5万亩。
(5)大别山油茶基地:新造林3万亩,低产林改造6.5万亩,育苗400亩。
(6)水产品生产基地:水产品年产量25万吨,增长7.3%。渔业总产值22亿元,增长10%。
(7)优质蔬菜基地:蔬菜种植总面积130万亩、总产量200万吨、总产值25亿元。寿县大青豆、舒城精品特菜、金寨高山菜、霍山百合、市郊时令菜等优质蔬菜基地面积63万亩。新增认证绿色食品蔬菜10个。
(8)六安大麻基地:种植面积8万亩,良种基地4000亩,麻皮单产170公斤、总产1.36万吨。
(9)奶牛养殖基地:年饲养量5600头,年新增1000头以上,新建养殖小区(牧场)2个。
(10)家禽养殖基地:年饲养量1.2亿只、出栏8800万只,年禽蛋产量14万吨。新建商品鸡基地5个、蛋鸡基地3个、商品鸭基地3个。
2、主要措施
(1)突出重点。优先发展粮油、生猪、白鹅、茶叶、油茶等支柱产业。
(2)专业推进。实行一个重点产业一个部门牵头、一个规划引领、一笔经费启动、一个法人承办、一个专业协会链接、一批大户支撑的办法,推动生产基地向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农业向特色产业发展。
(3)因地制宜。上述重点产业所涉及县区同步采取专业推进的办法,同时,因地制宜彰显区域特色,可以实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积极发展板栗、毛竹、蚕桑、中药材、杞柳、席草等特色产业。
3、责任分工
(1)牵头单位:市农委、林业局、粮食局、商务局,各县区政府、管委。
(2)参与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科技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水利局,相关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目标任务
(1)水利:积极推进沿淮行蓄洪区调整、洼地治理、一般堤防达标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完成正南洼地、城西湖、临王段泵站更新改造,完成安丰塘、龙潭、老圈行中型水库和5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3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任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按期完成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淠河防洪治理等工程。
(2)电力:完成农村电网投资2. 5亿元,推进秸秆利用、小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运用,建立农村电网发展的长效机制。
(3)交通:完成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1800公里,改建通乡油路380公里。按照“村村通、天天通、路路通”的要求,积极开展“村村通”延伸工程试点。探索建立切实有效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
(4)沼气:推进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建成农村沼气池7766口、乡镇沼气服务网点108个、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1处。
(5)绿化: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突出重点生态公益林、特色经济林、绿色长廊等专项建设。完成人工造林18万亩、培育间伐15万亩、封山育林27万亩,完成线路绿化100公里、林带建设80公里、义务植树1450万株,完成市区5个主出入口绿化工程。
(6)村庄规划建设: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结合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库区移民和地质灾害点治理等,争取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建设一批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分别由市国土资源局、农发局在县区抓点示范。
2、主要措施
(1)争取项目投入。充分利用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加快实施已开工项目,确保按项目进度要求完成实物工程量。全力争取即期项目,积极谋划后备项目。力争争取国家水利建设资金10亿元以上、国家和省土地整理及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2亿元以上、国家和省级林业建设资金2亿元以上、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资金1亿元以及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加大支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2)协调金融支持。积极运用担保、贴息、风险补偿、考核激励等办法,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农村,增加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和其他贷款品种,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等抵押贷款,对有还贷能力、贷款担保能落实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3)鼓励民间投资。综合运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激励手段,鼓励、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行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筹集农村小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宣传动员社会力量无偿捐赠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良好氛围。
(4)落实财政预算。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大幅度增加农村民生工程投入。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3、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管委,市财政局、发展改革委、水利局、交通局、农委、林业局、扶贫办、建委、国土资源局、民政局、国税局、地税局,省淠史杭总局,人行六安市中心支行,六安银监分局,六安供电公司,相关金融、保险机构等。
七、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今年全市农民人均总收入预计5300元左右,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增长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