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产业园区产业布局规划的指导意见
(凉府发〔2009〕7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产业园区工作会议精神,倾力打造“工业凉山”,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三化”联动发展的重要平台,作为承接产业转移重要载体,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依托园区优化工业发展布局、做强优势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形成工业发展新格局,特制定本规划布局指导意见。
一、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州各级、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实施工业强州战略的重要突破口,着力调整存量,努力扩大增量,围绕产业升级,调整产业布局,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园区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全州工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园区经济成为全州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截止2007年,全州共有大小产业园区19个,其中,州级园区6个,县市级园区13个,入园区企业297户,实现工业增加值75.91亿元,增长17.2%,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1.3%,拉动全部工业增长11.08个百分点。
(二)产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
各地充分发挥资源、产业、市场、区位等条件,制定政策措施,加强环境建设,着力推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重大项目向产业园区聚集,产业集中度达到5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随着重大项目的不断推进,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的不断聚集,西昌钒钛、会理有色、冕宁稀土、雷波磷化工、西昌烟草及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产业特色更加突出,关联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将进一步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产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全州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产业园区在实施开放合作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提高了产业转移项目的承载能力。2007年,全州工业投资额为17.91亿元,增长17.28%,云南铜业、江西铜业、攀钢集团、湖北洋丰、山东翔龙等一批符合我州产业发展规划的大企业、大集团相继落地凉山进入园区建设,有效提升了我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效。
(四)产业园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全州积极探索实践,将产业园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阵地,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源要素配置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通过壮大园区规模和经济实力,促进城乡就业,缓解了就业压力。
但是,我州产业园区发展起步晚、规模小,在园区规划和产业布局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由于受区位、地方财力、产业基础、政府重视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全州各县市园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园区主要集中在安宁河流域县市,民族聚居县发展相对薄弱。二是规划水平不高,配套衔接不够。园区规划存在产业繁杂、企业扎堆现象,产业定位不准,功能分区不合理,多数园区尚未形成主导产业,产业链体系未建立,企业间关联度不强,园区总体规划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规划不相衔接,综合配套水平低。三是产业同构化趋势明显。园区规划未能充分体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规划发展主导产业类同现象突出,园区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和协作发展的格局远未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