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抓好灵活就业基地建设,方便就地就近就业。每个县(市、区)要以城区和中心镇为依托,建立三个以上灵活就业基地。基地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承接企业部分生产加工环节,开辟生产车间或村居作坊,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三、结合产业需求,培养实用技能人才
(一)加强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发展技工教育,在政府新规划的职教园区内增建一个占地面积300亩云浮市技工学校新校区,实行一校两区管理模式,力争通过2-3年逐步发展成为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在校生按7000人的办学规模规划,培训层次以高级班为主,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1所以上骨干技工学校,争取到2012年全市实现技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万人,年培训规模达到2万人次。各地要加快综合性培训基地建设,认定一批农村劳动力培训定点机构,加快远程职业教育建设,全市要建成年培训5000人次以上的远程职业培训平台。
(二)加快实施“一户一技能”计划,分类实施技能培训。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我市产业需求和劳动者意愿,结合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要求,把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市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两个主阵地,加快实施“一户一技能”计划。对本市每年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2至3年的技工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使其取得初、中级以上职业资格;对35周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被征地农民开展3个月左右的单项或初级技能培训;对农村大龄劳动力、留守妇女劳动力开展1个月左右的适应性就业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创业培训;对在岗农民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使其进一步提高技能等级;对45周岁以下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含未转移和目前已在岗)进行1次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和城镇低保户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政策,每年市技工学校和市中专分别招收100名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技工(中职)教育。
(三)创新培训模式,推动农村劳动力向本地就业。积极组织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一户一技能”培训计划、智力扶贫工程、创业带动就业工程。整合优化现有培训资源,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培训、远程培训和在企业建立培训基地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模式,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
(四)开发石材行业职业标准,推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开发石材行业职业标准,启动石材行业从业人员技术工人技能培训,为我市石材支柱产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市、区两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据市场需求,力争2009年上半年开设石材行业职业标准,下半年依托市技工学校、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和认定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启动该项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培训模式可实行“订单式”培训,“基地化”运作进行,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在石材行业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