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探索行政管理体制、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等创新,通过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新突破,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行政服务提速工程,依托市行政服务在线等核心电子政务系统,通过整合资源、加强信息共享,加快建立运转协调、服务高效的新型行政体制。鼓励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大力吸引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及国内外知名咨询评估、风险担保、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组织进驻,培育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全面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公路、公交、桥梁、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产业领域重点引入BT(建设-移交)、BOT(建设-运营-移交)、BO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PPP(公私合作)等新型项目融资方式,鼓励企业积极探索新型融资手段。
(五)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内通外拓”的思路,以京珠高速、西部沿海高速、中江高速、广珠西线高速为依托,加快构建“四高速、五横、六纵、九加密”市域干线公路骨架网络,加强市内各组团间的交通联系;积极参与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深中通道、广东沿海铁路的建设,强化与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区域内公路、铁路、港口、机场、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坚持公交优先原则,加强公共交通网络、公交站场与城际轨道的衔接,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水运优势,积极构筑我市“一港五区”水路运输体系,继续推进出海口及内河航道整治,重点建设中山港二期扩建和黄圃港工程。继续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加强堤围、涵闸、水库等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
构建适度超前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电源建设,优化电网布局,加快嘉明电厂等骨干电源以及50万伏桂山变电站等项目的建设,提高电力自给能力及输配电能力,加快推进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提高城市气化率。
(六)推进节能减排、集约用地。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措施,积极实施“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大力推广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节约用水、循环利用等措施的社会应用。加强能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产业集群热电冷三联供,加快三角、黄圃热电联产项目的建设。加强产业引导,建立污染物排放与项目建设联动机制,实现“控制增量、缩减存量”,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淘汰落后工艺和生产能力。完善重点污染源、汽车尾气、河流水质、空气质量等环保监控系统,加快镇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全市固体废物综合处理中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科学规划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强化集约用地,土地指标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倾斜;盘活存量土地,推进“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和发展产业用地。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