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设一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及标准化示范区。积极发展优质棉花、牧草、花生、果品、种子、畜牧、林业、水产、瓜菜菌以及花卉园艺、观光休闲等生态特色农业,培育发展专业村、专业乡镇和专业区域。以市区周边和莘县、冠县为重点,加快建设生态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基地;以临清、高唐、冠县等传统棉区为重点,加快建设棉花生产基地;以黄河故道区为重点,加快建设花生生产基地;以冠县马颊河、莘县马西、沉沙池区和绿色通道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生态林、经济林基地;以冠县、茌平为重点,加快建设优质果品、圆铃大枣基地;以高唐、临清、茌平为重点,加快建设肉牛、肉鸭养殖基地;以阳谷、莘县、东昌府区为重点,加快建设肉鸡、肉羊、奶牛养殖基地;以东阿、临清为重点,加快建设水产苗种、甲鱼、硬池藕示范养殖基地。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鼓励建设大型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加大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实施力度,充实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内容,落实村级防疫员补助经费,确保畜牧水产业健康发展。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切实抓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农田林网、高标准环城林和围村林建设,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1.5%以上。完善
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加强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实施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监管等环节的质量安全责任,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制和责任追溯制,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六)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坚持 “抓二带一促三”与“抓三带一促二”相结合,加快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村工业和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为重点的农村服务业,并引导其通过合作经营、招商引资等,增强市场竞争、自我发展能力。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税收支持政策,加大对国家和省、市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突出发展粮油、果蔬、畜禽、林(纸)板、水产五大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综合经济效益。引导和鼓励金融、保险、科技等市场主体参与产业化经营。依托产业优势和区位条件,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集聚型、乡镇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集散型、生态旅游观光型、历史文化保护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做大做强中心镇。促进城市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工业项目向小城镇和农村转移。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农村消费热点,促进农村经济繁荣。落实鼓励政策,拓宽转移渠道,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加强企业融资担保、人才培训、诚信评价、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环境。全市农村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量的比重,力争到2020年达到60%以上。
(七)努力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着力打造聊城生态农产品品牌,高起点发展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肉食、蔬菜、果汁、植物蛋白等加工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追溯体系,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完善农产品出口鼓励政策和调控机制,加强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管理信息基础工作,努力培育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化型的农产品出口体系。支持农业企业到国外开展跨国经营,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产品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