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工作的通知
(遂府办函〔2009〕17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我市地处川中丘陵地区,干旱气候特点较为突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省的十分之一。为提高我市的抗旱减灾能力,改善和保护全市的生态环境,现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科学规划,夯实基础
以我市气象部门现有的基本气象业务系统和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系统为依托,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建成集动态连续的空中云水资源和作业条件监测系统、快速反应的作业条件分析和作业决策指挥系统、立体化的高效作业系统、科学客观的效果评估系统和支撑有力的保障系统为一体的开发空中云水资源人工增雨作业系统,实现全年作业,有效增加降水量2-3亿立方米。
(一)加强监测网络系统建设。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国家与地方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建立完善天气雷达、雷电、土壤墒情、GPS水汽和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网站,形成地面和高空、固定和移动相结合的监测体系,满足人工影响天气监测时间尺度上连续、空间尺度上微尺度和高分辨率的要求。两年内增建2个土壤墒情观测站、1个GPS水汽观测站、22个加密自动气象站。大英县和安居区要加快气象台站的建设。
(二)加强作业预测预警能力建设。各级气象部门要通过地面宽带、卫星传输接收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等效雷达资料,实时接收处理车载式天气雷达、加密自动站、闪电定位仪等观测资料,进一步提高资料收集、处理、分析能力,制作发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预警信息。
(三)加强作业指挥系统和通信网络建设。各级气象部门要依托气象业务系统,建立和完善市、区(县)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作业指挥系统,制定和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环境污染、森林火灾的预案。升级、改造现有的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建成连接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省人工增雨基地),市、区(县)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和飞机、火箭作业单元的通信网络,实现基本气象资料、雷达资料、卫星资料、闪电定位资料、作业指令、作业情况上报等信息的实时传递。
(四)加强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投入,保障弹药经费和工作经费,3年内全市车载火箭总量要达到15台,布设地面作业点38个。各级气象部门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规定、规范和操作规程。积极组织或参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提高我市人工影响天气的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