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建设名院、创建名科、培养名医和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的“三名两进”工程,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县级中医医院建设项目,推进县级中医院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科、中药房的规范化建设。落实好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项目。进一步优化中医临床诊疗规范,建设一批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重大疾病方面独具疗效、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中医名科。继续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工作。加强专科专病人才和基层中医药骨干培养,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强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重点扶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室的发展。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努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组织实施中医“治未病”工程,逐步建立健全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网络。推进中医药科学普及和文化建设。
七、统筹协调,促进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强化卫生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大力组织实施国家“十一五”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研究,整合资源,项目带动,加强管理,早出成果。制定实施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规定,启动全省一、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工作。规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准入,制定我省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发展规划。继续加强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人才培训,制订实施农村人员学历教育培养方案,组织面向农村基层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下基层工作,办好高新技术研修班。落实专科医师培训实施方案(试行),规范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基地管理。
抓好卫生信息化工作。坚持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加强卫生系统信息化工作。深入贯彻落实《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畅通公众获取卫生信息渠道。完善公众网、办公网建设,实现省市联网。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尽快实现行政审批网上申报、网上受理、分别办理、统一窗口发放的“一站式”服务,方便服务社会并接受社会监督。研究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地掌握卫生领域各种各类活动的统计信息,加强卫生信息的分析研究和使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传统的决策和监管手段,创新决策和监管方法。
做好援川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卫生部的部署,依据《汶川县卫生体系重建方案》,施行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力争在今年开春后全面开工建设,年底全面完成维修加固任务,竣工一批新建项目,使灾区卫生服务能力达到和超过灾前水平。积极开展对灾区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当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