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按照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增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努力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一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好市委、市政府三县工作会议精神和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按照“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三县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稳步推进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做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和农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经营、产业集中发展的“三集中”试点工作。加强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和执政效能。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监督考评机制、巡查监管机制、奖惩激励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创卫工作长效管理机制。按照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稳步实施城镇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继续深化企业改革,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困难企业,帮助这些企业搞好生产、稳定就业。全面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切实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积极推进投融资改革,充分发挥西宁市城投公司的投融资与资本运营的平台和主体作用,加快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城市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进程,不断拓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完善统建制和代建制相结合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模式,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二是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以青洽会、清真食品博览会等大型商贸活动为平台,继续加强与中东部地区的互补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合作的规模和领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大型企业集团参与我市的开发建设。立足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的筛选和落实工作,为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奠定项目基础。继续做好利用外资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扩大国外贷款规模。强化和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高度重视招商引资项目的业主落实和各项服务工作,确保招商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0%以上。加快调整出口结构,扩大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和民族用品出口,努力拓展国际市场。
(八)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全面推进和谐西宁建设。围绕国家提出改善社会民生的工作重点,积极争取资金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好农村初级中学校舍改造、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大通及湟源职业技术学校实训楼等项目,完成一职迁建及七中、二十二中教学楼建设,加快推进湟川中学迁建等项目进度。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建设, 加快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好乡镇卫生院改造项目,完成市第二医院综合楼建设,加快市第一、三医院综合楼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开工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科技、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继续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提高广播、电视和网络覆盖率。继续抓好青海大剧院、青海科技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力争早日建成交付使用。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二是着力改善民生。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做好“零就业”家庭帮扶工作。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发挥好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加强与企业的协调,支持企业通过在岗培训和轮班等方式,尽量不裁员、少裁员。进一步开发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多安排困难群体就业。对大学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群体开展好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4万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为重点,加快形成覆盖面广、保障程度高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城乡医保、低保、城镇养老保险标准和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标准,逐步满足城乡不同层次群众的保障需求。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标准增长机制和应急临时救助机制,着力解决好低收入家庭医疗、子女就学、住房、取暖等方面的困难。抓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站等项目建设,提高社会救助水平。继续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民受益水平;加快解决被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农民保障水平。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力争解决54个村、4.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继续做好粮油、肉禽蛋菜等群众生活必需品的货源组织和市场供应工作,加强主要商品储备,落实好对低收入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补贴方案。加大价格监管力度,严格控制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调价项目的出台,防止价格出现大的波动。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