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员经费编制。按照零基预算的要求编制试点单位的人员经费,实行定员定额管理,编制人员经费报表。
(二)项目支出编制。按照零基预算的要求填制试点单位的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填制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报表。
(三)运转经费支出编制。我们将试点单位的原公用经费和原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经费合并,按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经济分类要求,细化公用经费和专项和事业发展支出项目,将预算单位的维护机关运转支出按办公费、差旅费、会议费、交通费等费用按照具体用途分为10类。各试点单位要严格按照8类项目名称和具体用途填报用于运转经费支出项目。
(四)试点单位支付方式。对试点单位的所有支出原则上全部实行直接支付。试点单位的项目支出在执行过程中,由财政局各个业务处室和监督办重点监督使用,并对这些项目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五)试点单位经费管理。试点单位的运转经费支出,按照收支分类规定的对应经济分类科目据实申请用款计划,并办理支付;若某一项经费超支,应首先在经济分类经费项目之间调剂解决。
(六)试点单位财务管理。试点单位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人员经费、运转经费支出、项目支出要分明细核算,具体核算到运转经费支出的明细项,并建立专账。试点单位的财务部门要统筹安排单位预算资金,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切实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减少资金浪费。
(七)建立绩效考评制度。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要共同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实行全面追踪问效,充分发挥绩效评价在部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科学安排,精心组织,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2009年选择16家部门预算单位试点从经济分类入手编制部门预算,是我市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改革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稳步推进。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部门预算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公共财政支出体系的重要举措,要不断增加预算意识,强化预算观念,高度重视部门预算的编制,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完善制度,强化管理。要适应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研究制定加强预算调整、计划申请、额度下达、支付清算等环节控制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财政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为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