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主要措施
1.科学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科学规划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也是预期效益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工作,搞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必须制定科学规划。各县市区在制定规划时,要按照全省“中南部发展粮食、蔬菜、水果,东西两山发展干果、杂粮”的总体规划要求,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各自的产业发展规划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使之切实可行,并具有可操作性。规划的内容大体分为指导思想、主导产业、基地规模与建设标准、技术依托与经营体制、项目布局与工程措施、项目预期效益六个部分。
2.强力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的总体要求是,高标准、高质量、集约化、规模化、整体开发、集中连片,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或产业群。示范基地建设的标准:一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要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实施山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规模开展土地开发整治,建设高产稳产旱作农业示范项目、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和节水示范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可浇,涝可排”的目标。二是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示范基地要注重生态修复与保护,提高绿化覆盖率和湿地、草地占有率,大力发展节约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重点地培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典型。三是科技含量明显提升。示范基地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技术交流,通过技术承包、智力分成、科技入股等方法,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模式,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使示范基地项目区的科技贡献率明显高于非示范区。四是社会化服务水平高。强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大扶持与服务力度,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发挥其联结农民与市场、技术、信息的纽带作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公司+基地+经济合作组织+农户+保险”的产业格局。建立健全基层科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农业行政执法等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为示范基地建设提供全方位、社会化的优质服务。五是农业标准化程度高。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效提高示范基地的农产品标准化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农产品质量认证与监管,切实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力度,选择有特色、有规模、有效益、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好的农产品,进行品牌培育,积极打造农产品优势品牌。
3.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资金投入坚持多元化投入,即:政府投入、农民筹资为主,社会融资为辅,鼓励项目建设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支农资金整合。政府投入,就是项目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各项目实施单位,密切关注上级有关部门投资动态,争取更多资金;根据国家扶持政策的变化,选择优势项目,参与国家和全省的农业项目招投标,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投入。市、县两级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做好地方本级资金配套,保障本级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市里决定从2009年开始,把中低产田改造、生态综合治理、产业化经营项目的财政资金,原则上集中安排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各县市区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支农资金用于示范基地建设,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总量增长幅度,不低于上年安排的支农资金增长辐度。农民筹资,就是引导受益主体投入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按照筹资投劳的比例,保证资金足额到位,保证投工投劳不走形式。特别是经营大户、龙头企业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将自有资产用于示范基地建设。社会融资,就是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境外资本”参与示范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农业开发银行的信贷支持,农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优先安排贷款。同时要积极引进各种外资,利用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以利益为纽带,采取合作共建、股份分成、补贴、贴息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示范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