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高应急预案演练效果。配合《广东省应急预案演练指南》、《应急预案演练脚本》等文件出台的契机,进一步规范和开展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演练,重点推进市各专项预案演练。加强对演练效果的评估,邀请各种人员从不同角度参与效果评价,切实提高应急预案演练的总体效果,使预案演练真正达到锻炼队伍、提高能力和检验应急预案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目的。
六、深化基层应急管理
(一)继续推进“五个一”工程。以“十抓”、“五个早”为主要工作要求,以点带面,不断深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二)完善村居等基层单位应急预案体系。由各镇街负责,督促各村(社区)结合当地的实际需要,规范当地多发事件的处置流程,建立健全村(社区)一级的应急预案体系,并加强组织应急演练。
(三)加强基层综合队伍建设。继续加强镇街综合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配备必要装备,强化队伍训练,提高综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加强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全市各镇街的抗风险能力;推动镇街应急物资、信息的共享,加强区域性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继续加强水库堤坝的除险加固工程,提高防汛抗洪能力;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强化公共秩序、地质灾害、建筑工程管理,建设东莞和谐平安社区。
七、健全应急保障体系
(一)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力度。健全长效规范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制度,将应急管理资金纳入市、镇公共财政预算,给予优先安排和保障。积极探索商业资金参与应急保障的方法与模式,多角度、多方面保障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按照“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原则,建立起市、镇两级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不断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为快速、高效、科学、妥善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初步建立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在全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体育运动场中,按照场地所在位置重要性、周边居住人员密集程度、面积大小、分布合理等因素选择一到两处地震地质、环境布局符合避险要求的场地,设置避险标志和指示牌,配套相应的应急救助设施,储备应急物资,开展我市避难场所建设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