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立足发展,超前部署。坚持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从以满足近期市场需求为主向以引领中长期市场需求为主转变。立足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支柱产业关键技术及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四)发展目标。
到2010年,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地位显著提高;形成产业技术竞争优势和学科优势明显、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突出、经济社会促进能力广泛的国内重要的科技中心之一;基本实现科技强省的发展目标,为建设创新型广东做好科技人才、条件和能力的准备。主要科技指标有显著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3%,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R&D/GDP)达1.8%,每万名社会就业人员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达35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8%,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00件/百万人口,技术自给率达48%左右。
三、总体部署
(一)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把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二)加强三个层面部署。
一是根据工业高新技术、现代农业及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现实需求,确定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务求突破核心技术,组织集成相关技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带动新的产业群体,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加强重大前沿技术、原始性创新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和联合攻关,形成优势学科,争取获得在世界科学前沿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增加科技储备,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培养一批高层次科研人才和研究团队。三是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营造创新环境,为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发展制度化科技,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自主研发能力较强的骨干队伍。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科技能力建设和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展开四个区域布局。
一是鼓励和支持广州、深圳市成为国家自主创新试点城市和全省自主创新基地及创新型城市。充分发挥广深两地科技资源密集的优势,重点发展知识、技术与资本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作为主要目标,加强区域联动,通过技术集成、技术溢出、技术扩散,进一步辐射带动全省。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知识、技术、人才、资本和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的“高地”。二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为主。进一步完善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工作协调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协调各市产业分工布局,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促进产业带的优化升级和先进制造基地的形成,把产业带建成自主创新技术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区域。三是促进东西两翼产业优化升级,加大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基础,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构建机械装备制造、海洋科技产业、陶瓷新材料研发平台,发展壮大机械装备、光机电一体化、临港及海洋、陶瓷产业,形成一批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相对密集的人才小“高地”。四是加大粤北山区引进和应用适用技术的力度,加快形成星火技术产业密集区,培植和壮大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技术与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各县(市)和有条件的镇要根据产业特色,建立创新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科技富民工程”和“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加快建设一批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培训示范基地,建成覆盖全省农村区域的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山区实用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开发,造就一支能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康的技术能手和带头人队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四)实施十项重点科技工程。
1.知识创新工程。
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对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形成一批优势学科,力争在优势和特色领域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带动或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为广东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打好人才基础。
2.关键领域重点突破工程。
在已确定的工业高新技术、现代农业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中,优选出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关键技术或重大工程,实现重点突破,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3.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研究院、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和科研条件建设。
4.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制定和实施人才创业和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发展计划、重点学科带头人和人才团队发展计划以及“科技人才基地”发展计划。
5.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工程。
围绕火炬计划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星火计划与星火技术产业带、专业镇及城镇化技术创新、地方科技能力建设与科技富民强县工程、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民营科技园区等方面,加快科技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
6.区域与国际科技合作工程。
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施重点合作创新计划,提高区域和国际合作项目的层次、水平和规模。
7.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工程。
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重点在产业园区、产业集群支持建设一批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机构。
8.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建设工程。
深入开展软科学研究和战略规划研究,提高科技发展宏观管理与科学决策水平;加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的研究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9.知识共享工程。
发挥广东科学中心等科普基地的作用;加强科技知识与科技成果的共享;加强科技培训与交流;加快农村科普和信息化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
10.军民两用技术工程。
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动军用和民用技术双向转移;建设军民共用技术信息服务平台;鼓励我省企业参与国防科研项目建设;争取国防技术向广东企业转移并实现产业化。
四、主要任务
(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1.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
(1)信息与通信。
发展思路:一是以通信产业为重点,突破核心技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抢占战略制高点;二是加强面向制造业的专用技术研发,提高制造业生产水平;三是重视应用软件的研究,促进软硬件技术共同发展;四是加强社会各领域信息技术的研发,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优先主题: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构件化软件生产技术、Linux软件技术、嵌入式软件新技术、数字音视频技术、高速、大容量光纤传输技术、信息显示材料及元器件、核心芯片设计与制造。
(2)先进制造。
发展思路:一是加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从依赖进口转向自主创新;二是重视重大成套装备的集成创新,逐步实现国产化,提高装备设计、开发、制造能力;三是加强精密制造技术研发,逐步从引进转向出口;四是加快技术改造,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产品及关键技术,推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优先主题: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关键技术与设备、机械制造关键工艺与装备技术、先进轿车与汽车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汽车电子技术、船舶技术与产品、医疗器械关键技术及设备、控制系统及其关键技术、检测仪器及科学分析仪器、产品设计与制造数字化软件及集成化系统、制造业信息化和网络化制造共性管理技术、家电设计与绿色特性评估技术、石油化工制造关键技术、超高压输变电设备设计制造技术、高端家电。
(3)新能源与节能。
发展思路:一是发展能源高科技,突破关键技术,开发新型能源,构建多元化能源结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二是开展节能技术研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建设节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
优先主题:风力发电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节能技术(包括工业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交通系统节能技术、水煤浆技术)、天然气的开发与利用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生物质能的转化和利用技术、新型电池。
(4)生物、医药与健康。
发展思路:一是生物技术要坚持适度超前发展,自主创新与对外合作相结合;二是生物医药以新药研制为重点,从以仿制为主转变为重视自主创新,重视中医药研究,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三是提高重大疾病防治水平,从重诊治到重预防,重视城乡社区卫生保健研究。
优先主题:生物技术药物及制备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技术、生物医学材料、人口调控与生育调节技术、重大疾病防治技术。
(5)新材料。
发展思路:一是研究开发满足支柱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性能、高可靠性及环境友好型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二是积极应用纳米技术改造传统材料性能,提高基础材料技术水平;三是围绕炼油乙烯产业发展,依靠创新带动下游精细化工和专用材料产业;四是发展绿色材料设备工艺技术,加强环境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优先主题:超大容量信息储存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新型电子陶瓷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轻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材料性能、寿命预测与失效分析、超细粉体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型能量转换和储能材料。
(6)现代服务业。
发展思路:一是以信息化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加服务业技术含量,提高服务业附加值;二是建立面向服务业的信息网络,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以及现代传媒、现代医疗服务;三是优先发展现代金融业和协同电子商务等生产服务业,提升国民经济质量;四是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重视以设计等为重点的创意产业,壮大综合技术服务业,优化三大产业结构。
优先主题:智能交通系统、网络化教育、数字广播影视服务系统、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现代医疗服务技术、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技术、文物保护与现代旅游、科技检测和综合技术服务。
(7)海洋、资源与环境。
发展思路:一是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加强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推动现代海洋产业发展;二是科学开发和挖掘自然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加强资源节约和资源回收,走资源节约型生产道路;三是以区域和行业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促进社会、生产、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优先主题:海水养殖技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城市群污染治理技术、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植物资源化工与森工造纸关键技术、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海水利用与海水淡化技术、防灾减灾关键技术。
(8)现代农业。
发展思路:一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障农产品和生态安全为重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用信息技术改造和装备现代农业;三是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拓展农业新领域。
优先主题:动植物育种新技术、农产品保鲜及深加工技术与装备、安全与高效种养技术、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人畜共患传染病综合防治、食品安全技术。
2.重大专项。
在重点领域中确定一批优先主题的同时,围绕经济发展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优选出对科技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能显著提高广东科技地位和竞争力的项目和产品,组织实施重大专项,力求组织集成相关技术,突破核心技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1)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
重点研究:新一代网络设备、光传输设备、接入网系统设备、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设备。还包括新一代程控交换机、传播发射设备、无线高速接入设备和协议标准等产品。
(2)高端家电。
重点研究:智能网络家电,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应用到传统家电;数字音视频终端,如转换编码器,数字互动电视及可录式终端设备、DAB接收机等。
(3)石油化工技术与产品。
重点研究:清洁汽油和柴油的脱硫和精制生产工艺和装备,可替代剧毒原料又经济合理的绿色石油化工新工艺和产品,精细化工生产技术和产品,电子、日化、汽车等行业专用化学品制备技术。
(4)新一代汽车。
重点研究:整车、零部件设计与制造技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汽车、混合燃料汽车及新一代节能型轿车与汽车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
(5)核心芯片设计与制造。
重点研究:集成电路芯片核心(IP核)技术开发与复用,IP核接口及设计、软/硬件协同设计、SOC相关集成电路新结构、可重构芯片设计、超高速电路设计,高性能编译化技术,封装系统芯片技术等。
(6)重大关键装备。
重点研究: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制造业物料处理回收再利用与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设备、关键基础件设计制造技术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设备等。
(7)新型发光与显示系统。
新型发光系统重点研究:半导体照明外延片生长技术、发光二极管(LED)芯片制造技术、高转换效率荧光粉制备技术、半导体照明系统控制及相关联的关键技术、半导体发光器件等。
新型显示系统重点研究:有机、无机、稀土等显示材料、显示技术和显示器件。重点发展中高分辨率大屏幕平面型彩色显像管和显示管、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等新型显示器件。
(8)电子新材料。
重点研究:片式陶瓷元件与技术、微波陶瓷材料及元器件、敏感材料及元器件等电子陶瓷材料;光通信材料、器件与技术、信息存储材料与技术等光电子信息材料及元器件;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磁-电子材料、新型磁制冷材料、大块非晶磁性材料、复合磁性材料、微波磁材等高性能磁性材料;精密和超大规模集成电子线路板用电子化学品、无铅化电子浆料和电镀液等电子化学品。
(9)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技术及产品。
重点研究:酶工程及生物转化产品、细胞工程及代谢产物、生物反应器、生物能源及环保技术等。
(10)新能源与节能。
新能源重点内容:新型电池包括燃料电池、高性能低成本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等新型材料电池的关键技术、规模化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生物质能源与节能包括酒精、生物柴油及其产品,交通、建筑节能技术与系统。再生能源利用包括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综合利用,太阳能发电设备,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及生产技术,中、高温地源热泵与采暖、空调、热水联供系统。
节能技术重点研究:高效、低污染发电系统;油品加氢技术及设备;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和建筑系统;高耗能企业节能技术解决方案与产品;天然气开发与利用技术;节油代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