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织申报2009年度广东省科技计划的通知

  (11)生物遗传资源创新利用技术。
  重点研究:生物种质资源鉴评创新;大宗粮油作物、特色经济作物、园艺植物、畜禽、水产、林木、微生物等优良品种选育;种子种苗繁育技术。
  (12)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与农产品安全技术。
  重点研究: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人畜共患病监测防控技术;安全生产资料及高效安全种植技术;集约健康养殖技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农产品有害物快速检测新技术。
  (13)生态安全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重点研究:新型高效肥料开发及施肥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污染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入侵有害生物预警防控技术;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及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技术。
  (14)主要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
  重点研究:大宗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粮油和特色作物深加工利用技术;南方特色果蔬深加工技术;畜禽产品深加工利用技术;水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食品安全加工关键技术。
  (15)农业装备技术。
  重点研究:种养机械化技术及设备研究;农产品加工设备研制;设施农业技术。
  (16)重大疾病防治与药物创新。
  重大疾病防治重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地中海贫血等广东多发性地方疾病机理和诊治技术,新药研制;艾滋病和人畜共患病等重大传染病;重大疾病早期预测、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重大药物创新重点:基因工程药物、化学合成药物、生化药物、疫苗的研究和开发,实现由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的转变;药物新剂型及给药系统的制备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等。
  (17)中医药现代化。
  开展岭南道地药材的中药标准化种植(GAP)研究,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展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的提取分析、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研制开发现代中药新药品种,力争在病毒性传染病(肝炎、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中风、老年痴呆、冠心病等)以及一些重大难治疾病、慢性疾病、亚健康等中医药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疾病方面有所突破。开展广东名优特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重点是优化配方、改良剂型,提高疗效。
  (18)城市群污染治理。
  开展大气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置与利用技术、水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等研究。
  (19)饮用水安全保障。
  重点开展饮用水源的生态保护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水处理过程中化学物质、生物质的安全转化及控制技术研究;强化常规饮用水净化的新技术、饮用水安全输配技术研究;饮用水安全评价方法和预警技术研究;加强饮用水源快速监测技术研究和仪器研制。
  (20)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重点加强汽车、冶金、重化工、装备、印染、水泥、电镀等重点行业的绿色关键技术与工艺研究;开展减少农药、肥料使用技术及其他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研究;研究循环经济方面的各种空间尺度物质流分析、产品生命周期分析、产品生态设计、最小排放与生态产业园设计等循环利用资源的共性技术,开展循环经济园区的科技示范。
  (二)积极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提升持续创新能力
  前沿技术是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专指建立在综合性科研基础上,处于当代高技术前沿,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起先导和推动作用的技术群体,具有知识、人才和资金密集等特点。
  1.信息技术。包括新一代网络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超级计算机技术、数字农业技术。
  2.生物技术。包括人类功能基因组技术、干细胞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和治疗应用技术、生物反应器技术、特色动植物功能基因组技术。
  3.纳米技术。包括纳米技术、纳米材料。
  4.先进制造技术。包括极端制造技术、超高速加工技术。
  5.先进能源技术。包括氢能利用与燃料电池、天然气水合物的分析开采与储存转化利用技术、核能技术研究与核电工程。
  6.公共安全技术。包括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有害生物防控技术、非传统环境污染防控技术。
  (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促进各类资源有效衔接的运行系统,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政府重点支持公共(益)性科技研究,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科研院所和大学为依托、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本途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架构和新型创新体制。
  1.重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促进企业成为自主研发创新、科技投入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增强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二是继续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强建设适应创新需要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现有研发创新机构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组建研究开发院,从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公共技术研究,培养一批产业和技术领军人才。三是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在关系产业竞争力的重大工程技术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和标准。鼓励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四是支持企业或与科研院所、大学联合组建技术或产业战略联盟。支持和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建设广东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五是努力消除阻碍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因素,完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体系,培育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六是吸引跨国公司来粤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我省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研发活动,联合创建实验室、研发基地等。
  2.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有效机制。
  以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重点,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通过体制创新、结构调整、机制转换和制度创新,加快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提高科研院所自主创新能力。科研院所要加强与企业和地方合作,争取承担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任务,稳定一支精干、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基地。鼓励并积极推动科研院所采取产权分离重组、产权多元化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科研院所内部二级经济实体可改制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科技型企业。
  3.加快产业技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在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通过新增投入、整合原有科技资源,围绕支柱产业的产业需要,在特色和优势领域或者可能形成新特色新优势的领域,重点建设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工业研究院、数字媒体技术研究院、家电技术研究院、精密制造技术研究院、精细化工研究院、信息与通信技术研究院、激光与光电技术研究中心、IC设计中心、汽车设计与零部件中心、材料检测与评价中心、高性能超级计算中心等一批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或研究开发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政府引导,多方共建。重点做好整体规划,宏观引导,努力争取国家支持,使我省成为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布局的重要省份,与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匹配互动发展。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各方面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全省上下联动、政府和社会多方参与的格局。二是创新体制,资源共享。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构建开放的公共研发机构;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有效调控增量资源,整合激活存量资源,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
  4.构建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
  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主要依托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开放式公共实验室和应用基础研究基地,重点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社会公益性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提供基础设施和环境。积极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加强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探索,加强和组织开展应用基础和高技术研究,形成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基础研究领域和世界前沿技术领域。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各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为我省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长远智力支持。
  5.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
  一是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或以产业公共技术为目标的公共创新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等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以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知识传播和技术扩散体系,包括各类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评估咨询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科技信息中心等,形成组织网络化、服务社会化的创新服务网络,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推进技术性贸易壁垒咨询服务平台及计量标准体系平台建设,加强区域性农业、林业、水产试验中心及技术推广机构建设。二是加快推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专业镇创办技术创新中心,解决中小企业科研力量不足的问题,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服务。支持发展行业技术创新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各类企业孵化器,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三是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技园区与孵化器创新体系建设。国家级及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进行“二次创业”,通过“再造新机制、再造新环境、再造新特色”,向专业化、高集成、大基地方向发展。科技园区及孵化器应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四是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促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根据我省农业发展的特色和趋势,在健康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外向农业等不同农业类型建立一批示范区、创新中心、特色农业科技园区和健康基地,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和示范的窗口,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示范。
  6.加强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建设。
  本着“统一部署,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开放共享;市场导向,创新体制;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的原则,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对现有科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以省内的国家和部委级重点实验室、省公共实验室及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协作网和野外科学观测台站为基础,建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资源共享、持续创新的实验室体系共享平台;建立和完善一批标准文献库、标准专题数据库,支持有资质的分析测试与检测机构,构建省技术标准支撑和检测服务平台;构建若干个科技资源库,建立3~4个省实验动植物种质资源中心,建立有广东特色的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及交易网站;在公益性、基础性科学领域,按照行业特点整合集成规模化的主体数据库,建设3~4个主体科学数据库群;建立广东科技图书文献中心,逐步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立一批新型科技开发研究院,搭建产业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建立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应用服务支撑系统、科普数字博物馆及科技信息服务网,建成全省网络科技环境平台。依托上述8个平台,集聚高素质科技人才,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为科技创新提供优质高效的科技资源和服务保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地方科技立法。
  推动修订或研究起草有利于促进广东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地方法规,并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以及《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粤发〔2005〕14号)等有关文件,组织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制定支持科技进步的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的法律、政策环境。
  (二)加大政府和社会科技投入。
  1.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鼓励和支持企业承担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承担竞争性前沿技术与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引导战略产业的原始创新和重点领域的集成创新,企业研发投入可按一定比例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企业购买的科研仪器设备,可在资产折旧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鼓励企业之间自愿组合、建立产业技术联盟解决技术难题;鼓励与国内外相关单位合作共建研发基础设施。
  2.持续加大财政对研究开发的支持。根据《广东省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条例》,逐步提高科技经费财政投入占全省科技经费投入总额的比例,全面落实全省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的年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的要求,发挥政府在研发资源配置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政府的科技经费投入主要支持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建设、基础和共性技术研究、重大科技成果的中试和产业化等。对企业开展的中长期关键技术等研发项目,财政资金可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鼓励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快速发展。各部门要从各自掌握的建设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研发活动。建立政府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制度;建立对重大创新突破产品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规范财政资金采购外国产品的程序和制度。
  3.建立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鼓励性政策。建立引进重大技术和工程设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统筹协调机制,通过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和重点,引导社会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开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4.建立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金融机构等积极支持的产学研投入机制。从2006年起,省财政投入不少于1亿元设立广东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2007年增加到2亿元,2008年至2010年每年投入不少于2亿元,吸引国家“863”和“973”等重大项目和技术成果落户广东。支持企业、研究所、高等院校联合设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行业创新与服务平台等技术合作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市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省及各相关部门设立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资金以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要划拨一定比例扶持产学研重点工程项目。
  5.加强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化;鼓励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与支持,引导和鼓励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充分利用现有资本市场,推荐有实力、成长性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外主板和创业板资本市场上市;支持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保险服务。主要投资于中小创新型企业的创业投资企业,可享受投资收益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完善创业投资法律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