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州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印发广州市循环经济实施方案的通知

  3.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产业结构重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尽管我市重工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43.2%提高到2006年的60.7%,但单位工业总产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却逐年下降,工业节能效果明显。2006年我市万元GDP能耗为0.75吨标准煤,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全市单位工业总产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由2000年0.48吨标准煤/万元、1.70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06年0.32吨标准煤/万元和1.20吨标准煤/万元,年均下降率为5.6%和5.1%。
  加强工业节能技术改造。我市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整体竞争力这一根本目标,以技改为突破口,结合实际分类推进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工业企业重点从优化工艺生产流程,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用能设备、操作技术等方面开展节能技改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十五”期间,上级财政扶持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132项,资金1.12亿元;市财政安排102个节能项目的资金7228万元,带动企业投入节能技术改造资金近30亿元。2007年市本级安排广州市工业污染源防治及循环经济工艺推进模式示范项目财政资金500万元,另从排污经费中安排300万元。
  大力推进热电冷三联供。多年来,我市积极推动发展热电联供。到2006年底,我市已建立了9个集中供热热源点,替代了200余座工业锅炉,累计每年可节约标煤约20万吨,节约自来水约300万吨,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以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解决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的问题,我市还积极推进了热电冷三联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第三产业应用蒸汽制冷,以提高用户经济效益,减轻电力不足的压力。
  开展新能源替代工作。为切实缓解常规能源严重不足的问题,我市积极致力于推广应用新能源。一是重点支持专业公司在餐饮业中推广使用醇基燃料,以替代柴油和液化气等能源。二是大力推进乳化焦浆代油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积极推进煤基燃料--二甲醚的推广应用。上述三项新能源替代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开展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建设,建成了汇景新城、广州大学城、跑马地花园、广州发展大厦等示范工程。通过节能示范工程建设,推广了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带动了全市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
  4.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与管理网络体系日趋完善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相关优惠政策,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化步伐。目前,按规定广州市正在享受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32户,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共65户;2006年、2007年两年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享受增值税减免税优惠政策的免税销售额累计为44902万元,累计退还增值税税额11609万元,减半征收增值税减税额325万元;2006、2007两年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享受增值税减免税优惠政策的免税销售额累计为34.1亿元。
  5.不断加强资源保护和节约
  为更好地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消耗过快的矛盾,我市不断加强资源保护和节约。在土地资源节约上,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逐渐加大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注重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逐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能源结构调整上,我市大力推进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和开展天然气置换工作。截止2008年5月,天然气利用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4.03亿元,铺设管道439公里,中心城区已累计完成天然气置换34.9万户,全市为39.6万户;加快清洁能源推进工作,截止到2006年底,全市共有6416辆公交车和15919辆出租车推进使用LPG清洁能源,各占总数的85.4%和99.4%;在水资源节约上,市人大公布了《广州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通过节水措施的推进,2006年工业万元GDP产值用水量为131立方米,中心城区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达到84.82%。
  6.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取得新突破
  为改善我市市区水域功能,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市猎德、大坦沙、沥滘、西朗四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工作,使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从2000年的26.3%提高到2007年的74.14%,所实施的无/低费清洁生产方案在节约用水、用电和改善环境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大力推动污水再生回用。目前,我市污水处理厂每天污水再生回用能力已超过8000立方米/日,其水质已达到《城市杂用水的标准》的要求,主要应用在绿化用水、清洁用水、景观用水、生产用水等方面,每年可节约400万元资金。为了提倡污水再生回用,减少污染排放,根据“优水优用、低水低用”的原则,我市有关部门已经逐步在污水处理厂外铺设中水回用管道输送市政杂用水,进一步推广污水资源的再生利用范围。
  7.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加强了工业废水治理。我市不断加强和改善水环境,保护了水安全。2006年,全市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6.05%,大中型禽畜养殖场废水已基本得到治理,建成了一批畜产品污水处理、沼气利用示范工程。到2006年底,广州共建成了西朗、沥滘、大坦沙、猎德四大污水处理系统。番禺、花都、从化等市区也相应建成了番禺前锋净水厂、花都新华污水处理厂、从化污水处理厂等。此外,积极推进河涌截污整治和生态景观恢复工程,对29条重点河涌进行了整治修复。
  积极推进工业脱硫工作。2003~2006年,广州市投入12.38亿元,在41家企业安装脱硫设施,全市烟气脱硫能力由每年1.9万吨提高到9.8万吨,与“十五”期末相比,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由18.3万吨下降到14万吨以下,减少24%以上;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由84.5%提高到95%,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由5.3千克下降到2.9千克,下降62%。加强了锅炉烟气除尘与工业粉尘的防治,完成了城区饮食服务业、机关单位的“油改气”工程,强化了对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规范了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2006年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综合利用率达到98.94%,基本实现了对危险废物的全过程处理,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完善了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全市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50%以上,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率达到20%,城乡结合部和四大出口的垃圾统收、统运、日清日运已全部实现。
  通过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广州生态环境更加优化,2006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79%,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02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06%,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1.46%(其中原老八区达到76.22%),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迪拜)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
  (四)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虽然广州在致力于推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树立了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生态保护、环境整治以及推广清洁生产,使得广州整体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但是由于广州是全国经济增长速度快、建成区面积大、工业企业多的大城市之一,因而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观念、制度与技术等诸多方面的诸多挑战,这些挑战突出地表现在:
  1.仍然受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制约
  多年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方式未彻底改变,且衡量经济发展成效与对各级政府政绩的考核制度不完善,对其资源和环境损耗的核算不足,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循环经济的推进成本。
  2.资源瓶颈约束短时期内不会消除
  虽然广州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但广州本身又是一个资源相对比较匮乏的城市, 尤其能源结构以外省调入和进口为主,2006年,外省调入和进口的比例高达79.11%和34.41%,说明广州经济发展在能源需求上对外依存度较高。未来5~10年,广州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都将会持续地增加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广州在能源需求上高度依赖区外调入和进口的能源结构也将持续对广州的发展造成“瓶颈”约束。为保持广州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必须强化资源能源的支撑程度,而这些都有赖于循环经济能否在广州扎实有效地得以推进。
  3.对经济发展的反向物流渠道建设不够重视
  现行经济体系生产产品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如何经过生态设计再重新回到生产环节中,使废弃资源可再生使用和循环利用,这是困扰广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之一,由于以往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反向物流渠道建设不重视,导致大量可以再生循环利用的废弃资源浪费,使整个生产体系难以循环起来。
  4.缺乏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工艺与技术流程
  推进循环经济的重点在企业,企业是推广循环经济的主战场。目前,在企业推广循环经济的真正难点在于,已有生产工艺或流程缺乏使得资源能够回收利用的绿色设计,因而导致大量废弃资源不能再重新回到生产环节,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流程,使得企业在现有的生产环节和生产工艺中要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必须改变生产工艺或技术流程,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因而使得循环经济的推广大打折扣。
  5.推进循环经济的制度层面缺乏保障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挑战,在旧的体制和框架下推进循环经济阻力很大,必须对推进循环经济进行制度层面的创新,而如果没有制度层面的创新及实质性的突破,循环经济的推进很难落到实处。总之,要保证循环经济的扎实有效推进,必须辅之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制定和出台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以及财政、金融、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不断引导循环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五)发展循环经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转变现行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艰巨、长期的战略任务,是对传统发展模式和现行经济发展方式的严峻挑战。为更好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要逐步转变沿袭已久的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关注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规模,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经济发展中合理体现和反映资源和环境的损耗,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的双赢,在经济发展和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点,努力走出一条资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小,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2.促进资源利用极大化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因而推进循环经济要着力解决好资源利用极大化的问题。为更好地解决资源利用极大化问题,要在生产过程的源头即输入端,尽可能少使用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在生产过程结束后即输出端,要最大限度地使废弃物资源化,重新回到生产过程中。只有这三个环节都能够有效地控制好,才能为资源利用极大化提供现实条件。
  3.大力推广清洁生产
  我市近年来推进清洁生产的实践表明,清洁生产是引导企业积极有效地保护环境,持续推进减排计划,从而在生产全过程开展环境管理的好形式和可行措施。我市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要把突破口放在企业和园区上,重点推动企业和园区开展清洁生产,只要企业真正行动起来了,循环经济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到实处。
  积极推进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医药、电力等工业行业和畜禽养殖业、餐饮业、旅业、农业和服务行业的清洁生产。继续扩大试点,增加清洁生产企业试点的数量,积极推动工业园区的清洁生产工作,使其逐步向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加快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充分发挥清洁生产审核中介机构作用,全面推广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审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促进企业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4.建立起行业间、企业间生态产业链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和核心在于努力构建行业间、企业间废物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以及相互交换副产品的循环利用机制,使得一个企业排放的废弃物能够被其他企业或行业有效地利用,从而尽可能使废弃物排放最小化,乃至实现“零排放”。我市要真正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就必须在支柱产业和核心企业之间构建起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只有生态产业链构建完整,才能使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实现再利用和循环使用,实现资源利用极大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的发展。
  5.解决好成本与效益之间的矛盾
  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和依托,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市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循环经济在现行的经济体系中之所以难于推广的深层原因在于存在着成本与效益之间的矛盾。某些废弃物可以重新回到生产环节作为二次原材料使用,但现在的价格比使用一次原料高,最明显的就是在某些行业使用中水的价格比使用新鲜水的价格更贵。这客观上要求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要适当采取一些财政支持、鼓励和扶持政策,支持企业生产工艺的改进,以及为发展循环经济而进行必要的投入及技术研发,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层面的支持。
  6.逐步建立和完善反向物流渠道
  经济发展是一个正负反馈回路相互耦合的过程,我市经济发展的正向通道建设顺畅,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装备及雄厚的产业基础生产出大量产品,而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弃物由于负反馈回路的缺失及不顺畅,相当一部分废弃物没有能够重新利用,从而使经济发展和物质循环流动的链条断裂。有鉴于此,我市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就要关注经济发展中负反馈回路建设,通过加强反向物流渠道建设,把物质循环流动过程中的“断链”点补上,逐渐形成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柔性产业结构,不断提升我市的产业竞争力。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