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回收与资源化
减少固废产生量。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工业固废的产生,促进废物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从源头上削减固废的产生量。发挥广州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的作用,协调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促进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
工业废渣资源化。充分发挥水泥厂、建材厂和冶炼厂利用粉煤灰、冶炼废渣、炉渣等废物的资源优势,使水泥行业与建材行业成为我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的主体。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加强技术改造,做到污泥减量化和综合利用,生产有机肥料。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型企业作为试点工程,拓展其他各种废物的资源化利用途径。选择一定数量、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挂牌作为广州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置示范基地,有效提高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附加值和无害化水平。
园林垃圾资源化利用。充分利用我市植物枯枝落叶资源,研制园林垃圾资源化的工艺,采用国际先进工艺和快速堆肥技术,将绿化植物枝叶进行粉碎、堆沤、发酵和翻晒,并添加各种改良基质,把绿化垃圾转化为可利用的土壤改良剂、植物营养基质和有机肥等系列产品,生产优质环保基质和肥料,并把这些产品推广应用到天桥绿化、屋顶绿化和绿地土壤改良,提高绿化质量。
3.生活垃圾资源化
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建设,推动循环型社区建设。居民住宅区按照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其他垃圾四大类进行分类;商业区、文化娱乐区、教育区、公园和公共场所按照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宾馆、饭店和事业单位、学校食堂的厨余垃圾采取专门收集的方式。建立餐饮垃圾的综合利用系统,推动厨余垃圾等有机垃圾的综合利用;推进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处理,推动垃圾分拣和填埋气体回收利用等建设。
建设现代化垃圾处理系统。按照“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回收利用、综合处理”的原则,建设现代化城市垃圾处理系统。采用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堆肥三种方式处理生活垃圾。逐步加大焚烧发电的比例,从目前的填埋为主过渡到焚烧和综合处理为主。
4.危险废物的回收与资源化
通过加强管制、妥善收集、集中处理、安全处置等措施,加强危险废物的全过程安全处理处置。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采用资源化利用、焚烧处理与安全填埋处置相结合的方式。
积极开展企业内部消化与外部市场开拓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利用途径。大力推进并全部实现利用碱渣生产高效脱硫剂,推动废矿物油、含锌废物、含铅废物、含铜废物、含钡废物和废酸等采取原料回收和深加工等利用手段,鼓励、扶持危险废物综合处理企业开发新技术,扩大危险废物利用规模和利用范围,有效提高工业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水平,促进危险废物利用产业良性发展。
(四)推进绿色建筑
1.实行新建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全面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居住建筑节能和公共建筑节能及备案制度。到2010年,全部新建居住及公共建筑达到节能建筑标准要求;全面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力争到2010年,在现有基础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实现节能10-50%,既有星级宾馆节能30%,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和办公楼节能30%,鼓励居民对自有住宅进行节能改造。
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对新建建筑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对示范项目给予贴息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2.推进节能建筑标准全面实施
根据建设部颁布实施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设计标准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建筑节能设计和审查的要点,编制标准图集和完善设计计算软件,研究适合我市的建筑节能技术体系,确定建筑节能主导产品和技术。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的施工管理和专项验收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制定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从提高终端效能出发,在建筑节能主要领域,包括围护结构、空调设备、空调系统、照明、办公设备和家用电器、燃气与热水用具等方面,制定并执行强制性标准,通过节能标准的强制性实施,推进节能技术的应用,从源头上加强建筑节能。
3.建设建筑节能示范项目
追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尽量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且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日照、交通等因素。建筑设计结构要适合地域气候变化,房屋的建造和装修不形成污染,采用环保建材和环保涂料,在采光、房体保温、通风等方面符合环保要求;实现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尽可能采取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能等清洁能源,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
积极推动绿色建筑、低能耗或超低能耗建筑的研究、开发和试点,建设优质新型墙体材料示范生产线和节能建筑样板工程,推广新型建筑结构体系,拓宽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范围。做好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城市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建筑节能工作制度、技术标准和实施细则。加大力度建设各类节能示范工程,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全面推动我市的建筑节能工作向纵深发展。
设置生物垃圾处理机和分类垃圾桶,利用生物菌处理生物垃圾。尽量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采用生态技术实现废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大的居民区可以引进回收企业,建立社区范围内的垃圾分类回收清运系统;在新建大型居民住宅小区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再利用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居民家庭提倡一水多用。
采用多种绿化方式,如立体绿化、屋顶绿化、种树种草等,尽可能提高居民区的绿化面积;提倡居民家庭使用节水龙头、节水马桶、节能灯、节能电器,采用太阳能、热泵等节能热水器,社区绿地浇水采用喷灌。
(五)发展绿色交通
1.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建立公交优先系统,实现公共交通的观念优先、设施优先、效率优先、管理优先和安全优先。完善以换乘便捷为核心的公交布局,设立高效的公交专用车道;协调公交各交通方式之间的快速接驳和合理收费,并做好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结合;配合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科学编制我市与土地使用、财政能力相匹配的公共交通综合规划。
在培育汽车工业成为广州支柱产业的过程中,重视汽车下游产业及服务业的投入,加快政府对停车场的规划,形成上游带动下游,下游促进上游的良性循环局面。
2.发展智能交通
在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中广泛运用计算机、通信等先进技术,实施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交通,建设包括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公交和出租车智能管理服务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先进的物流通关和信息服务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努力实现交通管理智能化、决策信息化、和服务的人性化,提高公交出租车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3.继续推进公交、出租车使用清洁能源
为改善我市大气环境,继续推进公交、出租车使用清洁能源,从源头上掐断尾气排放的“黑尾巴”。遵循“依法合理、科学论证、保障安全、环保节能”的原则,从人员培训、经营规律的探索,技术配置的优化,保障系统的建立和管理制度的完善等方面继续予以推进。进一步深化我市公交出租车使用清洁能源管理工作,加强公交车降气耗、降机障、降保修成本和降噪声的“四降”工作技术攻关,全面推广成熟技改成果的应用;协调加快国产液化石油气推广工作,建立完善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包括配件供应和维修等责任化体系、安全保障、应急体系和从业人员培训体系等。
(六)推进绿色消费
1.倡导绿色消费方式
加强对绿色消费方式的引导和宣传,鼓励消费者在消费时购买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具有能效标识、节能节水认证和环境标志的绿色产品;购买易于拆卸、重复使用和可以回收利用的产品,自觉抵制过度包装、过分豪华、浪费资源的包装物或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消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尽量不购买和不使用塑料胶袋和一次性产品,分类回收生活垃圾,爱护动物,拒食野生动物;引导居民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粒粮、每一方气和每一滴水,树立勤俭节约的良好道德风尚,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培养市民崇尚自然、关爱自然的良好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节俭地使用资源,反对追求奢华和浪费的消费模式。
2.提倡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指对环境友好的包装。它要求包装减量化,包装在满足保护产品、方便销售等功能的条件下用量最少,并能重复使用和再利用;包装废弃物可以降解腐化,其最终不形成永久垃圾,进而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包装材料对人体和生物应无毒无害,包装材料中不含有毒性的元素、病菌、重金属,或这些含有量应控制在有关标准以下;包装制品从原材料采集、材料加工、产品制造、产品使用、废弃物回收再生,直到其最终处理的生命全过程均应不对人体及环境造成公害。
加快技术创新,研制包装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多样化的“绿色包装”;严格按照国际惯例,贯彻执行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高起点开展包装认证工作;改变包装越豪华越好的观念,反对过度包装和奢华包装,提倡在满足需要、使用方便的基础上,使包装品用量最少。
3.推广绿色产品的认证和使用
引导企业申报绿色产品认证。绿色产品是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广阔前景的产品,因而要引导企业按照绿色产品的要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和处置全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积极申报绿色产品认证,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绿色竞争力;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研究开发绿色新产品;政府要采取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重点绿色产品的生产企业。
绿色产品认证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绿色竞争力,也是我市企业争创名牌的重要内容,因而要提高对认证工作的重视,健全和完善认证管理机构,为企业绿色产品认证提供咨询服务;加强绿色产品的宣传,引导消费者积极购买有绿色产品标识的产品,从而更好地促进绿色产品的健康发展。
4.创建绿色单位
绿色学校。在学校中普及循环经济基本知识,加强在校学生对绿色产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认识,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创建节约型学校。绿色医院。优先采购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医疗产品和药品,选择有资质的医疗废弃物处置机构,对医疗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使医疗废弃物处置无害化率达到100%。绿色写字楼。我市大型写字楼是用能大户,因而要推进写字楼进一步挖掘潜力节能、节电、节水,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绿色宾馆。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减少宾馆一次性产品的使用,在保证卫生条件的前提下,提高宾馆耐耗品的重复使用率。
(七)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
1.强化用电管理
进一步强化节电工作。对重点用电企业的用电状况进行监测,督促重点用电户制订节电专项实施方案,落实节电措施,强化对高耗电产品的用电管理,落实国家差别化电价政策,并依法实行限电;要加强电力、电网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加快规划内电力项目的评审,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以保持适度的建设规模,满足我市国民经济对电力的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用电需求侧管理,挖掘现有电力设施潜力,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局面,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的原则,继续加快电力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大电力用户的能效评价工作,推行电力保障自愿协议,逐步建立以节电和提高用电效率为核心的电力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
2.实施错峰用电
认真研究电力负荷和电力需求,提高电力负荷的预测水平,把握其变化规律,提出有效的措施。对电力需求的分析,重点研究电力负荷对气温、电价、用电结构、供电可靠性、供电保证率和能源质量等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提出我市转移高峰用电负荷和提高电网负荷率的合理目标;供电部门要认真做好错峰用电的信息预测与发布,并根据保居民用电、保重要设施、重点企业和用电少效益高企业用电的原则,尽力将对企业的影响降至最低。
选择电力需求大的用户和企业,作为用电侧管理的重点。全市大工业用户全面实行峰谷分时电价,以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多用谷电,少用峰电,以达到地区电网削峰填谷的目的;对工矿企业执行轮休和避峰制度的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对不执行错峰用电制度的企业有权采取劝告引导、依法限电、按规定加收违约电费等措施进行处理。
3.推进热电冷三联供
结合我市工业园区建设规划,要在各工业园区统一规划建设高参数、高效率的热电联产机组,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热用户集中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热能的梯级利用;充分利用热源点,不断扩大热用户和供热范围,提高供热管网利用率。在管网覆盖范围以外区域要逐步建设分布式区域能源站;除向工厂企业生产供热外,逐渐加大向宾馆、酒店、学校、医院等第三产业用户发展;目前,我市夏季降温负荷约占全市总用电负荷的35%左右,因而推动蒸汽吸收式制冷技术应用,发展热电冷三联供,有利于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要积极应用蒸汽制冷或集中供冷技术,取代部分电空调,以减轻电网和电源建设的压力;力争供热管道建设规划与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协调,使集中供热管道建设与热源点建设同步;逐步淘汰大量分散的低效高耗、污染严重、年久失修的单位小锅炉;加大对热电冷三联供,实施供热规划的宣传力度;加强科技信息交流与合作,使我市热电冷三联供的实施建立在高质量的科技平台上。
(八)构建节约型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