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委农工办、成都市农业委员会、成都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关于印发二○○八年工作总结和二○○九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成委农发〔2009〕1号)
各区(市)县农村发展(城乡一体化)局(统筹委)、供销社,高新区经发局,直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
现将市农委(市委农工办、市供销社)《二○○八年工作总结和二○○九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和落实。
中共成都市委农工办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
成都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2009年1月8日
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要点
(市农委、市委农工办、市供销社)
二○○八年工作总结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奋力抓好抗震救灾,加快推进农业灾后重建;奋力推动产业发展,加快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奋力扩大农业投资,加快拉动内需增长。在遭受雨雪冰冻天气、地震灾害和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实现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实现了农产品市场的有效供给,为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275.0亿元,增长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0元,增长11.7%。着重抓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抓好抗震救灾。“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我们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生产发展,奋力落实农业生产自救和恢复重建的各项措施。在抗震救灾的第一阶段:突出抓好救灾资金、物资的落实,抓好秸秆禁烧、疫病防控和抢收抢种。一是抓救灾资金和物资的落实。累计争取国家和省级下拨救灾资金1715万元,争取喷雾器5466台、消毒药品212吨、动物防疫疫苗4135万毫升,以及种子、农膜、农药、提灌设备、运输设备等一批救灾物资,保障了农业救灾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抓秸秆禁烧。共组织12个秸秆禁烧督查组,会同区(市)县280余支专业督查队,累计出动72万多人次,开展秸秆禁烧巡查,确保了空中生命通道的畅通。三是抓动物防疫。共组织3支动物防疫突击队进驻都江堰、彭州、崇州等重灾区,协调指导各区(市)县建立119支动物防疫专业技术小分队和志愿者服务队,累计出动6.17万人次开展动物防疫,无害化处理死亡牲畜209.82万头(只),消毒66517万平方米,开展动物紧急免疫2428万头(只),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四是抓抢收抢种。动员和组织30余支机收服务队,146台联合收割机,出动2920人次,深入重灾区开展小春粮食作物机械化跨区收割,协调粮食部门采取“就仓干燥”新技术,通过“粮食银行”代灾区农民储藏粮食,确保了重灾区6.2万亩粮食应收尽收、颗粒归仓。组织40余支技术服务小组,深入重灾区指导农民抢栽大春作物,组织调运尿素4400吨,保证了重灾区215.1万亩大春作物“满栽满插”,确保了农业生产正常开展。在抗震救灾的第二阶段:突出抓好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和农业生产恢复工作。一是抓农业灾后重建规划编制。组织力量编制完成了《成都市农业灾后生产力布局和结构调整实施规划》、《成都市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和《成都市农村沼气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等三项子规划并上报省级部门和国家有关部委,累计规划53类项目,总投资330.22亿元。二是抓农业毁损设施整修。组织力量对因灾受损的农田、沟渠、塘堰等进行清理、疏通,并及时对部分轻度受损的机耕道路、提灌设施、沼气设施、大棚设施以及畜禽圈舍进行维护、修复。全市累计修复农田0.5万亩、提灌站50座、机耕道370公里,维修沼气池1.3万口、大棚227.14万平方米、畜禽圈舍329.67万平方米。三是抓改种补种和养殖补栏。全市共改种补种玉米、红苕、杂粮等粮食作物7.85万亩,改种补种蔬菜等经济作物2.62万亩,新增粮食和经济作物增间套种面积36.69万亩;累计补栏生猪146.87万头,家禽1900.34万只。四是抓龙头企业生产恢复。及时组织力量,帮助龙头企业协调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动员企业克服困难,尽快复工。年内,167家受损企业有99%已复工,受地震灾害影响的22个农业重点建设项目复工率达到95%。五是抓农产品营销。组织动员60余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与83个重灾村进行点对点专业帮扶,在重灾村建立蔬菜、食用菌、猕猴桃、茶叶、中药材等种植基地和生猪、肉鸭、冷水鱼等养殖基地,并提供技术培训,通过订单方式收购农产品,有效解决了灾区农户农产品卖难价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