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成都市委农工办、成都市农业委员会、成都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关于印发二○○八年工作总结和二○○九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二、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围绕加快“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和抓“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要求,不断深化完善农业产业链,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一是突出抓好重点产业发展。在统筹抓好十大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将生猪、茶叶、猕猴桃等三大产业作为今年重点推进的产业,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专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细化产业抓落实。全市生猪存栏509.34万头,同比增长2.5%,其中规模养殖场存栏量达到设计存栏能力的80%以上,比年初提高60个百分点;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8万亩,新增1万亩,品牌资源整合取得阶段性成果;猕猴桃生产基地面积累计达到11.24万亩,新增2万亩,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万亩。按照统计部门核定数据口径,预计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74.5万吨,增长1.6%;蔬菜(含瓜果)总产量471.5万吨,增长3.3%;水果总产量122.3万吨,增长7.5%;花卉总产值21.3亿元,增长6.7%;茶叶总产量1.04万吨,增长10.4%;肉类总产量97.8万吨,增长2.8%;禽蛋总产量19.0万吨,增长4.4%。二是突出推进农产品加工。着重抓了郫县“中国川菜产业化园区”、邛崃“绿色食品加工园区”、金堂“成都·泰国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蒲江“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锦江“国际花卉产业园”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年内,六个园区共已入驻农产品加工企业90家,投资总额达到37.18亿元,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40.06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0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198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63家、10亿元以上的4家。今年全市又有7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农产品加工集约集群发展格局。三是突出抓好农业物流业发展。编制完成了《成都市现代农业物流业发展规划》,按照“一网、两平台、三专业、七综合、若干个配送站”的思路,规划了3个专业性农产品配送中心、7个综合性配送中心。彭州“濛阳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建设项目已签署协议,总投资20亿元,由市农物投公司和彭州市政府投资建设,至12月底已完成拆迁,并完成了设计方案评选;龙泉“成都农产品交易配送中心”扩建项目与浙江中瑞财团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已开始启动。截至年末,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57家,新增35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到66.7%,提高了1.7个百分点。

  三、着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针对农民集中居住以后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按照推进“三个集中”的要求,着力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发展,强化产业支撑,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重点从组织形式、发展模式、推进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用功着力,扎实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指导各区(市)县结合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完善县乡两级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结合经济重建帮扶活动的开展,帮助和指导向峨乡、磁丰镇、红岩镇等地震重灾乡镇,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根据生产半径和劳动强度的大小优化产业布局和作物布局。二是着力推进土地集中集约规模经营。加速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市共有229个乡镇(街办)、1445个村(社区)、14750个社(组)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涉及农户93.4万户。全市新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9.8万份,确权登记的承包地总面积已达到71.2万亩。制定印发了《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等配套文件,配合市级有关部门建立了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并指导区(市)县挂牌成立了6个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研究完善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程序和办法,初步形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效平台。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经营业主,围绕重点产业,以项目为载体,通过租赁、转包、入股、转让等多种形式开展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中集约适度规模经营。全市1000亩以上的土地规模经营项目405个,新增62个,规模经营面积达到92.2万亩,新增28.2万亩;全市农用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303.0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8.7%,其中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26.2万亩,新增59.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3.7%;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生产基地达到212个,其中标准化基地158个。三是不断完善农业经营机制。按照集体化、集约化的要求,积极指导区(市)县,根据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生产需求,把分散生产与统一经营相结合,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规程,科学合理组织生产,实行产品的统一营销、统一经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通过组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合组织来带动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结合。全市新增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260个,总数达到998个;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49个,总数达到2062个,培育市级示范合作社83个。认真总结推广都江堰、彭州等地适应灾后农民居住方式变化,加快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经验,积极探索“土地银行”、田间股份制等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有效实现形式,探索建立田间管理公司、农机具租赁公司等服务实体,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实现技术集成,切实解决农民集中居住后生产难的问题。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