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的有利条件,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市改造中低产田土18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460万亩,改造农村机电提灌站120座。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全市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大中型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沼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万口,新建大中型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沼气工程4万立方米,积极开展沼气综合利用试点;抓好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不断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面积达到420万亩。
七、突出抓好基层农业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试行)》(成委发[2008]37号)精神,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村级农业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督促双流、大邑、新津、郫县、邛崃等5县(市)开工建设的30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如期竣工并投入使用。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组建成都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和成都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执法和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业信息、农业技术、农产品检验检测等服务,推广“专家大院”、“专家+合作社+农户”、“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等科技创新转化方式。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和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40万人次。继续实施好“新网工程”,加快农资配送中心建设,提高农资配送率。
八、突出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着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新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生产基地80个以上,认证产品总产量达到150万吨。积极争创农产品品牌,新推荐申报国家级农产品品牌2个、省级品牌8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以上。研究制定完善全市农业标准体系,完成农业园区标准和主要农产品标准的制定(修订),强化农业标准实施。协同相关部门做好食品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的实施工作。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监管制度,禽蛋、猪肉、粮油、蔬菜、水果、茶叶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抽检综合合格率达到94.0%以上。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甲胺磷等高毒农药、“蛋白精”、“瘦肉精”的违法行为,案件查处和办结率达100%。加大动物疫病防治力度,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新城疫等动物重大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免疫密度保持在100%。
九、突出抓好农民多元增收长效机制构建,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夯实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础,促进农民增加生产性收入。认真重视和解决农产品的“卖难”问题,支持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搞好农产品销售,积极推进农产品进超市,继续举办好“农产品·成都造--欢迎大家来品尝”活动,引导市民积极消费成都农产品,确保农民增加经营性收入。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民就业培训和就业引导,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10万人以上,会同有关部门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认真落实好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落实好耕地保护补贴,促进农民增加转移性收入。充分发挥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功能,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农家旅游,推进一三产业的互动与融合,促进农民增加服务性收入。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产权充分流动,促进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