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苏省体育局关于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根据总体目标,争取用两年时间,促进社会各相关要素的有效整合利用,探索出具有江苏特色体育基本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内容框架、运作机制、实现途径和方式方法,推动各项工作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高转变,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行业封闭式管理向社会开放式运作转变,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公共服务一体化转变,体育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呈现出向体育基本现代化迈进的良好态势,取得试点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一)体育观念和文化的现代化。全社会的体育意识不断增强,终身体育理念成为共识,体育成为衣、食、住、行以外的又一生活基本要素,体育生活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稳步增长。城乡体育消费向多元化、多层次发展,体育消费占家庭全部支出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注重与教育、文化、卫生、共青团、旅游等社会事业的有机结合,体育的触角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体育多元化功能得到社会普遍认同。以体育文化为主体的体育软实力明显增强,体育博览、报刊、书籍、影视作品较为普及。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在全社会树立和平、友谊、进步的体育价值观,强调体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大力弘扬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使之成为现代体育人文的核心内容。
  (二)体育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体育成为地方政府重要工作内容,纳入现代化发展规划和精神文明创建体系,与其他社会事业同部署、同考核。体育管理符合现代社会管理要求,实行管办分离,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指导、购买服务等手段管理体育公共事务、调节体育市场发展,大量公共事务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承担,政府与社会合作提供体育公共产品。推动体育社团向社会化、实体化方向发展,鼓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兴办体育,探索职业、半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建有一批比较成熟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真正成为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不断拓展体育公共服务范围,发掘新的体育公共服务产品,完善体育公共服务项目功能,使体育公共服务更便捷、更全面、更周到,同时能够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
  (三)群众体育的现代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亲民便民,普惠公益的全民健身保障平台覆盖城乡,市、县、乡(镇)、村(居)四级体育设施网络基本完善,市民出行500米即有健身设施;所有街道乡镇都能开展国民体质测定,建立个人体质健康档案,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创建一定数量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组织行政村、居委会全覆盖;创编或引进一批国外科学、时尚的健身项目,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积极融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有体育内容、专职人员和工作制度。大力发展非奥运动项目,加快环太湖体育圈建设,发展全民健身著名景观。加强农村体育和各类人群体育,实现城乡体育一体化和人群体育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共享体育改革发展成果,国民体质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四)竞技体育的现代化。坚持并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体育人才培养输送机制。业余训练突出人文关怀,推动运动队向高校联办过渡,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确保业余运动员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构建大、中、小学衔接融合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体教结合全覆盖,确保运动员的出入口顺畅。提高后备人才培养的科技含量,运用世界先进的训练理念、科学手段、科技设备、医疗保障开展选材和训练。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后备人才培养,开展有偿训练和有偿输送,适当发展职业、半职业的体育俱乐部,提高后备人才培养的效益。结合本地实际,优化项目结构,坚持集约发展,重点建设1-2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单项训练基地,打造1-2个有较强实力、后备梯队和优秀教练的运动项目,为省和国家输送一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