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城区体育的现代化。建有与城市现代化相适应、符合国家建设标准的综合性体育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满足举办国际赛事、群众参与健身的需求。市(县)区定期举办一定项目、适合各类人群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会,举办展示城市形象的品牌赛事。有条件的县(市、区)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做法,适当提高体育设施的建设标准、档次、规模和服务功能。街道建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体育活动中心,有管理体育的机构、专职人员、工作经费,与其他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全面实施。社区体育工作与社区文化、卫生服务有效结合,共同开展文体活动、进行健身指导。每个城市社区居委会都建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协会和群众性体育俱乐部、体育活动队伍,每个居民小区都有晨晚练点和健身设施,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趣味性运动会。新建小区按照国家标准配套建设体育设施。
(九)农村体育的现代化。农村体育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同步安排体育设施、组织建设和活动开展,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逐步提高。农民体育意识不断增强,体育活动成为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文体站对镇村体育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乡镇体育活动中心正常向镇村居民开放。体育组织覆盖所有乡镇,并向行政村和自然村延伸。农村体育设施有管理制度、专人维护,有一定数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并以此为平台,引入城市较为流行时尚的体育活动项目,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举办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经常举办镇际、村际体育交流比赛活动,丰富农村文体生活。定期开展送健身器材、送体育表演、送科学健身知识进农村等活动。
(十)体育科教、人才和信息的现代化。加强体育科技创新、科技开发,具有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社会科学研究和应用能力的体育科研力量,拥有较为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一批中青年体育科技人才,取得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合理配置现有体育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业余体校、运动学校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改革,创建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办学质量和效益与教育基本现代化相适应。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实行教练员学历教育、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制度,采取定单式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强体育社团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对从事体育行业工作新增人员进行职业培训。运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发布体育信息、管理体育工作、服务群众办事。收集、整理、发布国内外最新体育信息,为群众提供科学有益、全面多样、及时准确的体育信息资讯。建立向公众开放、网上可查的各类体育信息库,推行网上审批、办公自动化,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及时有效地接受体育信息、处理相关事务。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