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积极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支持力度,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从上年的900元、1100元提高到1500元、1700元,师资队伍和教育设施等软硬件建设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资源规划布局不断优化,建成13个街道(镇)育儿指导中心;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初中、高中内涵建设不断拓展;巩固深化以德育为核心、以体育、科技、艺术为突破的素质教育,启动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举办第二届教育系统“学术节”,实施“教师发展达标校建设”计划。加快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创建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功能不断完善。中国中学高中部、华泾小学竣工,南模中学按计划推进,百花街中学完成结构封顶。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面推进《徐汇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7-2009年)》,认真做好手足口病和三聚氰胺问题奶粉婴患儿诊疗和后续补偿工作,有力保障了区域公共卫生安全。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站、定点医药机构和养老机构医保联网结算。公共卫生中心、第八人民医院门急诊楼等项目顺利推进。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绩。“区-街道(镇)-居(村)委”公共文化三级网络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活动资源不断向居(村)委会延伸。全年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6400余场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力推进,龙华庙会、上海剪纸和黄杨木雕被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8处、名人旧居1处,成功举办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土山湾历史文化讲坛等活动。文化市场监管依法开展。
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深入开展。建成康健公园公共运动场,新增健身点7处。制定《徐汇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的实施意见》,在全区79所学校向社区开放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开放的形式和内容。徐汇籍运动员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展现风采,取得佳绩。深化体教融合,优化项目布局,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召开区体育工作会议,制定并实施《徐汇区体育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徐汇游泳馆改扩建项目完成。
科普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完成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复查评估,成功举办2008年上海科技活动周徐汇区活动。以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生育关怀为重点,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进一步夯实。全面完成健康城区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和妇儿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完成《徐汇年鉴(2008)》编撰工作,区档案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先进档案馆。区海联会第五届理事会顺利换届,台侨资企业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徐家汇天主堂、基督教国际礼拜堂、龙华寺被评为市级文明宗教场所。继续做好红十字工作,完成初级急救培训2万余人。兵役、双拥等工作扎实推进。